•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超300篇中國科研成果登頂級期刊,實現多個全球首創

            2021-11-16 10:11:35     來源:健康時報網

            據各大期刊官網數據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截至11月14日,已有超300篇中國科技論文被收錄于享有最高學術聲譽的國際期刊《細胞》(Cell)、《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柳葉刀》及其子刊中,分布于臨床醫學、生物醫學、藥理學與制藥學、腫瘤學等領域,產生了一批本土原創、全球首個的研究突破。

            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破解PD-1繼發性耐藥,新一代腫瘤免疫藥物在中國迎來新突破

            11月8日,《Nature》雜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由信達生物制藥研發的IBI319臨床前研究結果。

            IBI319是同時靶向PD-1和CD137的新一代雙特異性抗體,研究顯示,IBI319具有明顯優于PD-1單抗的藥效,動物實驗食蟹猴的毒理實驗中,IBI319顯示安全性良好,無肝毒性等副作用。

            “雖然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目前已在多種腫瘤的治療中展現出令人驚喜的療效,但依然面臨著很多新的挑戰,諸如免疫原發性、繼發性耐藥現象等,同時其療效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開發下一代的雙特異性腫瘤免疫藥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價值。” 臨床牽頭主要研究者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向健康時報記者透露。

            “中國本土生物醫藥公司已準備好在免疫腫瘤治療方面取得突破,這將有助于全球研發并滿足癌癥患者的需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國家癌癥中心團隊于《腫瘤免疫療法臨床試驗在中國的發展》綜述中提到。

            中國原創技術,將成為國際冠心病精準診斷的“新標準”

            11月4日,國際最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徐波教授和喬樹賓教授共同牽頭完成的FAVOR III China的1年研究結果。

            FAVORIII China研究是冠脈生理學指導血運重建的全球最大規模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由國內26家頂尖三甲醫院共同參與完成。主要研究結果表明,相比傳統方法,QFR檢查術指導的(冠脈)介入治療可顯著降低35%術后1年不良事件風險,還可幫助醫生精準治療,顯著降低冠心病患者支架使用數量,造影劑注射量、手術時間更短、輻射更少。

            這是《柳葉刀》自創刊以來,首次刊出由中國科學家團隊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冠心病精準診斷技術-定量血流分數(QFR)檢查,也是其在心血管領域首次發表由中國牽頭、在中國完成、基于中國原創技術的研究。

            “FAVOR III China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臨床研究,新的基于造影的生理學評價技術為全球患者和心血管醫生提供了一種創傷更低且更舒適的生理學評價方法。”《柳葉刀》高級執行主編Stuart Spencer教授如此評價。

            中國研究引領非小細胞肺癌術后治療新方向!疾病復發率降低83%

            9月20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了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教授領銜的ADAURA研究成果,該研究是一項隨機對照Ⅲ期臨床研究,探索了第三代EGFR-TKI靶向藥作為輔助治療方案,用于接受完整腫瘤切除的ⅠB-ⅢA 期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獲益情況。該研究還入選了2021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的口頭報告環節。

            研究團隊通過長達5年的研究發現:針對從IB期到IIIA期的早中期肺癌并有驅動基因突變的患者,如在先期手術切除后通過第三代靶向藥物的輔助治療,患者的腫瘤復發風險將下降83%,推遲疾病的復發風險。

            “這一研究成果使得早中期肺癌患者有機會達到治愈的效果,甚至會影響乃至改變醫生治療這些早期肺癌患者的臨床策略,也很大機會改變國內外指南對于肺癌患者術后治療的指導建議。” 吳一龍教授表示。

            國際頂級期刊發布中國鼻咽癌研究成果,對國際臨床實踐指南制定產生影響

            健康時報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8月2日,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徐瑞華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麥海強教授和陳秋燕教授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在頂級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上發表文章特瑞普利單抗或安慰劑聯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鼻咽癌的多中心隨機III期臨床研究,公開了本土創新藥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復發或轉移性鼻咽癌III期研究(JUPITER-02研究)成果。

            這是首個國際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復發/轉移鼻咽癌Ⅲ期臨床研究。“這項研究將對鼻咽癌國際臨床實踐指南的制定產生重要影響,這是我國鼻咽癌診療目前從國際指南的執行者向制定者跨越的實力展示。”陳秋燕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研究結果顯示,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化療組的無進展生存期顯著改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11.7個月,高出安慰劑組3.7個月,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時間明顯延長;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化療組1年PFS率為49.4%,近半數患者超1年未發生疾病進展,比安慰劑聯合化療組提高了21.5%;在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化療組均能觀察到無進展生存時間的改善,且死亡風險降低了40%,該研究總體安全性較好可管理。

            陳秋燕介紹,“有一位晚期病人,頸部淋巴結復發已經皮膚潰爛發出惡臭味,經病友推薦加入我們的臨床研究治療,我們除了治療,還要進行日常護理,每次需要花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換藥,但是后面的治療效果很顯著,頸部淋巴結消失皮膚愈合。”

            麥海強對健康時報記者表示,“未來的臨床試驗需要先做一些轉化研究,了解PD-1抗體耐藥機制,增加一些抗血管生成的藥物,爭取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提高到一年以上。這項成果有望在未來改變鼻咽癌臨床實踐,使鼻咽癌的研究持續問鼎國際舞臺。” (譚琪欣)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