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鐘南山等首次描繪德爾塔完整傳播鏈與病毒特點

            2021-09-16 10:34:50     來源:健康時報網

             “與野生型毒株相比,德爾塔變異株的特征是傳播性、病毒載量和疾病進展風險顯著增加,因此需要采取更嚴密細致的防控措施來遏制未來的爆發。”

            近日,《柳葉刀》子刊《電子臨床醫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針對2021年5月廣州新冠疫情特點的研究成果。研究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唐小平、李鋒教授團隊聯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鐘南山院士、陳如沖教授團隊等發起,通過研究德爾塔變異株5月份在廣州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首次在全球范圍內精確描繪了德爾塔變異株傳播的完整傳播鏈和該疫情中病例的臨床特征及病毒動力學特點。

            傳播快:十天內造成了四代傳播

            研究人員對5月21日~6月18日期間感染了德爾塔變異株的7代共159名病例進行了研究,對照研究組是2020年1~2月在同一家醫院進行治療的260名感染了新冠病毒野生株的患者。

            研究首次追蹤并完整報道了這起疫情的清晰傳播鏈。

            首例病例為一名75歲女性(G1,指第一代傳播病例,下同),因意外接觸輸入病例感染,隨后通過密切的家庭接觸或聚餐而感染另外3人(G2)。其中一人(下圖深紫色點)發展為重癥病例,并且是導致第三代傳播的關鍵病例,最終他在群體中又造成了五代傳播。

            廣州德爾塔變異株感染流行病學傳播網絡

            研究者觀察到,該起疫情中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直接和間接近距離接觸,其中30.8%的感染者是通過用餐傳播,其次分別是家庭接觸(30.13%)、社區傳播(18.59%),以及包括工作和社交接觸在內的其他傳播途徑(19.87%)。每一代都出現了重癥或危重癥患者。

            通過與感染了野生株的患者對比,研究者發現,德爾塔變異株的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中位潛伏期只有4.7天,明顯短于野生株(6.3天),這表明德爾塔的毒性更強。進一步亞組分析顯示,在非重癥組中,德爾塔變異株患者的病毒潛伏期(4.0天)明顯短于野生毒株(6.0天)。德爾塔變異株在10天內可傳播4代,其中最快的代際傳播不超過24小時。

            毒性強:病毒轉陰時間久,更易發展為重癥

            159例患者中,輕癥患者占25.8%,普通型患者占61.6%,重癥患者占5.0%,危重癥患者占7.5%。33%的患者年齡大于等于60歲,30.8%至少有一種合并癥。10例患者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其中,3名是輕癥患者,7名是普通型病例。

            與野生株相比,德爾塔變異株感染者的病毒載量顯著升高。德爾塔變異株感染者的CT值中位數(20.6)低于感染野生株患者CT值中位數(34.0)(CT值越低表示病毒載量越高),換句話說,德爾塔變異株感染者患者體內的病毒含量多出1000倍以上,而且,德爾塔變異株感染者核酸轉陰的時間也比野生株的感染者明顯延長。

            研究者還發現,德爾塔變異株是預測病情轉為危重癥的危險因素。在60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患者中,德爾塔變異株組較野生株組危重癥風險高1.45倍;且感染德爾塔變異株的患者進展為危重癥比感染野生株患者快2.98倍。

            研究揭示了德爾塔變異株具有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病毒載量高、核酸轉陰時間長、更高的疾病預后風險等特點。因此,快速追蹤、隔離以及時發現病毒感染者,對重點場所實施及時管控和在特殊情況下實施局部地區全員核酸篩查對遏制突發高傳染性變異的爆發非常重要。

            廣州市在此次疫情期間針對德爾塔變異株采取了新措施:一是啟動了全市大規模核酸檢測,篩查任何殘留的不明病例;其次,通過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基于大數據的健康碼系統,對確診病例的密接者進行識別、分類和管理。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一個月內僅造成167例病例。這些做法為應對新興的變異株傳播提供了寶貴的“廣州經驗”。(李超然)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