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 9月4日下午,2021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本次大會圍繞“數字新業態 文化新場景 產業新動能”主題展開,與會嘉賓從協同創新、融合發展、優化升級三個維度,對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同頻共振問題進行了探討。
高峰論壇現場。(光明網記者張倩/攝)
如今,文化內容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新型文化業態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宣部副秘書長郭義強介紹,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6個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1820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2.9%;占全部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33.5%,提高0.6個百分點。可見,數字化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市在數字化助力文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據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莫高義介紹,北京市依托得天獨厚的科技創新優勢,積極開展國家文化大數據紅色基因庫試點,推動文物精品、館藏藝術品數字化,大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推動數字閱讀、數字音樂、網絡視聽、網絡直播、電子競技等新業態發展。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科技融合企業收入占文化產業收入比重連續三年達50%以上,年增速保持在10%以上;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文化新業態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占全國比重達25.9%,已經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抓住“數字+文化”融合發展機遇,壯大新業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會代表分享各自觀點,共同“把脈”文化產業未來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沁平認為虛擬現實(VR)技術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平臺。“VR技術將隨著文化產業更快地融入大眾生活,顛覆傳統的觀覽模式,為觀眾帶來新場景、新體驗。”趙沁平分享了VR技術與文博、文旅、表演等領域結合的案例,并預測將逐步形成一個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VR新興產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志強則十分看好人工智能(AI)在城市文化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吳志強指出,通過AI賦能,城市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展現自己的文化遺產,也能更生動地講述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故事,彰顯自己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吸引力。
此外,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麗穎、利亞德集團董事兼首席運營官姜毅、中文在線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童之磊、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黨委常委、副主任張亞紅等嘉賓也結合各自領域為增強數字技術和文化創意的深度融合建言獻策。
本次論壇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產學研各界代表約300人出席。
來源:光明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