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34歲的劉先生走出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病房,準備回家。他腰前的背帶里裝著一個“心臟”控制器,通過一根電線管道連接至體內,兩側還有兩塊電池,這便是劉先生的“新心臟”,也是首例國產人工心臟。
手術由心臟大血管外科邵永豐教授團隊操刀,使用的植入式磁液懸浮心室輔助裝置是國內首個原創并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人工心臟,植入人體內后能夠有效為心衰患者提供支持和幫助。
“心臟”體外控制器。醫院供圖
年僅34歲,他被確診為終末期心力衰竭
劉先生從29歲起,就常常感覺活動后胸悶氣喘,雙腿浮腫,嚴重時甚至不能躺著睡覺,睡著后打呼嚕還會出現呼吸暫停的情況。
“五年間,他住過很多次醫院,每次住十天左右,浮腫情況就會消失,和正常人沒有兩樣。”劉先生的家人說。今年3月份,劉先生的多次發病讓他意識到身體已超負荷,胸悶氣喘癥狀嚴重到連生活都無法自理。
“他患的是擴張性心肌病,心功能四級,屬于終末期心力衰竭,且單靠藥物治療已無法取得良好效果!”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鄒建剛主任醫師診斷后聯絡了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豐教授會診。
“當時,邵主任趕到我的診室時,還穿著手術服,他看到我第一眼也很驚訝,他沒想到我體重這么大。”劉先生回憶。據了解,經過一系列詳細的檢查,確定劉先生的病情符合心臟移植手術指征,但因為劉先生體重達112公斤、病情嚴重,及時尋找到合適的供體成為一大難題。
“一是供體緊缺,二是心臟移植采用供體心臟的重要標準是受體和供體的體重差要小于20%,對劉先生而言,就需要盡快找到至少90公斤的供體來提供心臟,不然就相當于把轎車的發動機裝在卡車上,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邵永豐教授結合病人情況,聯合醫院多學科專家會診、討論,最終慎重決定采用另一種治療方法——植入心室輔助裝置。
鄒建剛主任、邵永豐主任團隊為患者做手術。醫院供圖
預計我國人工心臟年需求量超1萬套
入住心臟大血管外科治療一段時間后,劉先生的癥狀稍有好轉,但仍無法隨意下床活動,心電監護也檢測到劉先生有陣發性的心律失常,他迫切需要一個跳動有力的心臟。
“怎么樣也要搏一搏,他還這么年輕,我們不希望孩子走在爸媽的前面”,劉先生父親介紹,此時,植入式磁液懸浮心室輔助裝置——人工心臟給了他們一線生機。
心室輔助裝置是國際公認的心衰治療手段,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單臺產品的售價約在10萬美金左右,并已納入醫保。“心室輔助裝置的需求量在國內也非常大,考慮到經濟、社會因素,即使按照國內心衰病人群每年僅千分之一的人可使用本產品,年需求量也超過1萬套”,邵永豐教授介紹。
據了解,心力衰竭是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期階段,對于大部分的心力衰竭患者來說,挽救生命的治療方案就是實施心臟移植手術和人工心臟植入手術。
邵永豐教授談到:“據統計,我國目前至少有1000萬名心力衰竭患者,而每年實施心臟移植手術僅有500例左右。由于供體稀缺、手術操作難度大等因素,很多心力衰竭患者在等待供體的漫長時間里不幸去世。人工心臟植入手術的普及推廣,將為這部分患者帶來新的希望,經調查,術后部分患者原有心臟功能還可能恢復,這個時候就可以考慮再將人工心臟摘除。”
準備出院時,劉先生說,身前背包里裝著的像小盒子一樣的就是他的“心臟”體外控制器,這個控制器還配有兩塊電池,每塊電池可以使用6小時左右。控制器上還有一根纜線連接體內,纜線的另一端,即為安裝在心臟下方的血液泵,用以代替或輔助心臟泵血功能,重量只有180克。“將來,我只要確保電池不斷電,纜線不斷聯,就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劉先生說。(毛圓圓 江蘇省人民醫院 何雨田 萬莉 李潔銀)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