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稱電影改編致親人抑郁病發 “操場埋尸案”受害者家屬將擇日起訴電影片方
封面新聞記者 陳彥霏 曾潔
8月20日,“操場埋尸案”被害人親屬委托律師發布聲明,稱“操場埋尸案”改編電影《操場》未獲授權,將擇日起訴片方。
記者從代理律師和家屬處了解到,鄧世平妻子譚春華在獲悉《操場》電影即將開拍后,聯想到“16年前鄧世平埋尸操場的慘烈場面”,抑郁病發,送醫急救,曾“接受心理治療”,截至發稿時,身體已無大礙。
鄧世平的女兒鄧雪此前向記者透露,最近兩年,他們一家人都在轉移注意力,努力過上平靜的生活,但是,此前就有導演編劇來了解過案件的詳細情況和細節,再次進入情節,讓他們“肯定又會勾起痛苦回憶”。
2019年6月,湖南“操場埋尸案”引發全網關注,讓一個消失了16年的父親沉冤昭雪。時隔兩年,一則電影選角海報引起軒然大波,“操場埋尸案”被改編成電影卻未獲得被害人家屬授權的消息不脛而走,再次引發網絡熱議。
電影海報
被害方律師:鄧世平妻子抑郁病發 辦案部門稱未提供案件材料
“我已注意到制片方阿年導演的最新回應,文中大談特談《操場》電影的創作思路和想法,卻依然避重就輕,繼續無視電影未獲得被害人親屬授權的不爭事實,繼續置之不理,對此我們深表遺憾!”周兆成律師說。
據了解,導演阿年在回應里強調:“我和我的創作團隊,本著‘尊重事實,恰當藝術加工’的創作手法,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翻閱了與該案相關的所有卷宗,根據司法裁決等相關事實依據進行創作,創作了劇本《操場》”。
對此說法,代理律師周兆成稱,與案發地新晃有關部門溝通后,證實制片方并未與當地進行任何溝通,也未獲得當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同時,也證實辦理該案的司法機關從未提供任何卷宗材料給制片方翻閱。
記者從代理律師和家屬處了解到,鄧世平妻子譚春華在獲悉《操場》電影即將開拍后,聯想到“16年前鄧世平埋尸操場的慘烈場面”,抑郁病發,送醫急救,目前正“接受心理治療”。截至發稿時,身體已無大礙。
備案信息
出品方律師:改編新聞題材不需要授權 不會貶損被害者
8月13日,《操場》導演阿年通過出品方漫光年影業官博回應,稱劇本體現了本案的基本原貌,經過各個部門的復查、同意,并無扭曲事實、胡編亂造,他表示會秉承客觀、真實的創作理念,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并公布了律師的聯系電話。
8月16日,封面新聞記者根據阿年導演的聲明中公布的律師電話,采訪了北京恒都(南京)律師事務所主任席超,對方就電影《操場》面臨的爭議做出回應。
將真實案件改編成影視作品,是否需要得到被害人家屬的授權?北京恒都(南京)律師事務所主任席超回應,“操場埋尸案”是一個新聞題材,(改編)不需要授權,如果家屬有什么要求可以跟劇組提出來。
席超從著作權的角度加以解釋,如果(操場埋尸案)由一位記者進行深度采訪或跟蹤報道,那么這個著作權的享有者是記者;如果多家媒體進行了集中采訪、持續跟蹤、集體報道,那它不是某一個記者個人的專項的著作權,當然不存在授權問題。“《著作權法》對此有明確規定,來源于新聞媒體公開報道的事件,不作為著作權保護的范圍。”
“擔心電影改編得不好,不知道劇情是不是實事求是”,這是得知電影《操場》正在選角之后,鄧世平女兒表達的擔憂。她說自己保持中立態度,畢竟父親的案子曾經轟動一時,別人想拍電影,他們也阻擋不了,但是,他們對這部電影最起碼的要求是“內容實事求是就行了”。
談及被害人家屬擔心的名譽權侵權問題,席超律師回應,電影《操場》改編自司法裁判的案件,其主題是弘揚公安隊伍掃黑除惡的一身正氣,展現完成中央部署的掃黑除惡的專項斗爭成果,宣揚法制社會的安定局面,“請受害者家屬放心,不可能去對他進行貶損,會尊重《民法典》保護的肖像權、名譽權、姓名權等等”。
律師聲明
被害人家屬:此前有導演詢問細節 從不看掃黑類影視劇
近年來,隨著電影市場的高歌猛進,不少電影制作方選擇將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作品搬上大銀幕,無論是改編自陸勇事件的《我不是藥神》,還是改編自川航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事件的《中國機長》,票房成績都在30億上下,就連今年暑假領跑暑期檔大盤的《中國醫生》,也是改編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的真實事件,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
湖南“操場埋尸案”引發全網關注之后,除了已經備案的《操場》,此前也有其他的影視公司想把案件搬上大銀幕。鄧雪坦言,此前曾有導演、編劇找到他們,來了解過案件的詳細情況和一些細節,但后來不了了之,沒任何聯系了。
直到昨天,一張電影《操場》選角的海報,打破了家人努力營造的平靜。剛剛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鄧雪說自己保持中立態度,畢竟父親的案子曾經轟動一時,別人想拍電影,他們也阻擋不了。不過,她同樣有些無奈,現在全家都在轉移注意力,認真生活,如果再一次進入父親遇害的情節,肯定又會勾起痛苦回憶。
案發之后,鄧世平的家屬希望以“全面放棄民事賠償”的方式,支持中央的掃黑除惡行動。而近年來,隨著中央加大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的力度,不少以此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脫穎而出。今年五一,根據全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的部分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掃黑·決戰》狂攬4億票房;近期熱播的電視劇《掃黑風暴》,案件均改編自全國掃黑辦提供的真實案件素材,其中就包括“操場埋尸案”。
面對這些掃黑掃黑除惡題材的影視作品,鄧雪有些悲戚,“這么多年我們都已經痛麻木了,從不看那些電影,時間都用來轉移注意力,認真工作和生活”。
被害人女兒:生活好不容易歸于平靜 常去墓地祭拜父親
2019年6月20日0時許,隨著鄧世平身上700多斤的巨石被緩緩移起,懸在鄧雪心中16年的石頭也終于落下,“終于找到爸爸了,我們全家最大的夢想都實現了”。
此后兩年,生活終于歸于平靜,鄧雪和她的家人們都在認真工作,努力生活。
從父親消失的那一刻起,鄧雪就告訴自己,“你就不再是一個躲在父母翅膀下的孩子了。你必須自己獨立,而且你還有自己的使命”。她保留著父親的一切資料,把尋找父親看成自己的使命,并且用創業的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沒有找到父親之前,鄧雪害怕過上安穩的生活,很抵制安穩的生活,她不斷折騰,希望早點找到父親。終于找到父親,她努力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從前不敢渴求的安穩、平靜的生活。
翻看她的朋友圈,她最近在嘗試用直播、視頻的方式教大家化妝,也像鄰家女孩一樣分享自己的生活,有下午茶帶來的小確幸,也有完成某項工作之后獎勵自己的冰淇淋。她非常關注時事,為鄭州的暴雨祈福,也為湖南的疫情揪心,她常常隨手記錄一些工作、生活的感悟,內心向陽而生,相信“明天太陽照樣從東方升起,一切困難都將成為新生活的墊腳石”。
如果不是今年4月的一條朋友圈,你根本無法想象,這個臉上帶著純真的笑容的女孩,曾經在父親消失的16年中承受過怎樣的不幸,對父親的思念又有多深:“夢見了父親,今天一上午魂都不在自己身上,至今不明白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2019年12月,震驚全國的“操場埋尸案”一審宣判,當時學校的跑道工程承包者杜少平犯故意殺人等罪被判死刑,時任校長黃炳松獲刑15年,19名涉案公職人員被依紀依法嚴肅處理。時隔兩年,這些施害者的家屬并未向鄧家道歉。鄧雪說,“我們也不想跟他們見面,大家都過好自己的生活吧”。
以前,親人們只能在清明節默默地給鄧世平多燒一份紙錢。時隔16年之后,鄧世平的尸骨終于找到,入土為安,他的母親、妻子、弟弟和一對兒女,也終于可以在他的墓碑前放聲大哭一場了。除了反復提到的“努力工作、平靜生活”,鄧雪姐弟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墓地祭奠父親。
(文中鄧昭、鄧雪均為化名)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