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歷史十字路口的阿富汗該何去何從?

            2021-08-18 09:31: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8月17日,塔利班控制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第三天,宣布大赦所有政府官員,并敦促他們返回工作崗位。從15日晚間開始,大批民眾涌入喀布爾國際機場,導致嚴重混亂。

            這些想跟著美軍撤離的都是什么人?

            美國總統拜登稱

            出兵阿富汗從來不是為了建設一個國家

            這體現出美國怎樣的虛偽?

            處在歷史十字路口的阿富汗

            接下來會如何選擇?

            美國軍機在人群中起飛!機場混亂導致至少10人死亡

            16日,在塔利班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之后,當地的局勢逐漸恢復了平穩的狀態,但在美軍撤離的喀布爾國際機場,場面卻混亂不堪。其中,媒體公布的美國軍機在奔跑的人群滑行起飛的場景尤其受到關注。據阿富汗媒體報道稱,喀布爾國際機場的混亂從15日晚間延續至16日,導致至少10人死亡。

            據悉,當天有上千民眾涌向喀布爾國際機場試圖離開阿富汗。

            畫面顯示,一架美國軍機在奔跑的人群中滑行起飛。然而,在美國軍機起飛后,有人從飛機的起落架處墜落。據媒體報道稱,當地人在機場附近找到了三具遇難者的遺體。

            美媒:美軍機迫降第三國 起落架上發現遺骸

            另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的報道,該運輸機因起落架故障改道在阿富汗附近的第三國降落。令人感到難過的是,美軍機在阿富汗人群中起飛,事后在飛機的起落架上還發現了遇難者的遺骸。

            俄外交部:阿富汗人從美軍機墜落令人震驚

            對于發生在喀布爾國際機場的悲慘場景,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阿富汗媒體報道的消息令人震驚。她在社交媒體上說到:“阿富汗人沖向飛機,向華盛頓請求的不是幫助,而是救命,但回應他們的只有沉默。”

            喀布爾機場場景令美式敘事假象崩塌

            16日,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刊登塞爾維亞裔美國記者內博伊沙·馬利奇的評論文章。文章題為“比起軍事領域,美國政府和媒體帶動的美式敘事在阿富汗遭到更慘重失敗——現在全世界都知道皇帝的新衣是什么”。文章說,提起1975年的西貢,人們總是想起一些南越人設法擠上直升機的場景。而2021年的喀布爾,最類似的場景莫過于絕望的阿富汗人試圖爬上美國軍機,卻墜落身亡。

            美軍接管喀布爾機場空中管制權 拜登警告塔利班勿干擾美國人撤離

            美國總統拜登16日從戴維營返回白宮后,就阿富汗局勢發表講話。他重申美軍已在阿富汗完成反恐任務,繼續駐軍不符合美方利益,并稱美上屆政府去年與阿富汗塔利班達成的撤軍協議使他別無選擇。拜登承認近來阿局勢惡化要快于美方預期。他說過去一周局勢變化證明結束美國在阿的軍事介入是正確的決定,美軍不會參加一場阿富汗人都不愿意打的內戰。拜登警告塔利班,不要試圖干擾美國撤離阿富汗行動。

            另據多家外媒報道,美軍已接管喀布爾國際機場的空中交通管制權。6000名美國士兵將負責維護機場及周邊秩序,優先確保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撤離行動順利展開。各大航空運營商正在改變航線,避開阿富汗領空。

            喀布爾機場混亂的原因是什么?專家解讀

            國際問題學者董漫遠表示,以下原因促成了喀布爾機場混亂的原因:

            美國拜登政府向喀布爾機場派出的美國作戰部隊,目的是掩護美國駐阿富汗外交人員等撤離。以及北約其他國家的外交官的撤離,他們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優先撤走美國公民,然后才考慮其他人員,這樣進一步加重等候飛機人員的恐慌心理。

            塔利班宣布“大赦”阿富汗政府官員,但其中并沒有包括曾經為美國機構服務過的人員,從而造成他們的恐慌。

            曾經為美國機構服務過的人員,他們對20年前塔利班當時的執政經歷留有記憶,無法抹去,對于塔利班現在公布新的政策,他們半信半疑。

            “西貢時刻”再現 美國讓歷史悲劇重演專家解讀

            如今美國倉皇撤離的做法不由令人想起1975年美國直升機將外交官從駐西貢使館救出的場面。

            △西貢大使館(左)與喀布爾大使館(右)對比照片

            △美軍阻止越南民眾(左)與阿富汗民眾(右)上飛機對比照片

            特約評論員 蘇曉暉:“西貢時刻”再現,成為美國從阿富汗倉皇出逃恥辱的歷史時刻。通過圖片的對比,無論是1975年的西貢還是當下的阿富汗的喀布爾,美國的緊張、狼狽、不管不顧的做法幾乎是如出一轍。對于美國政府必須要承認的是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之后,阿富汗局勢急轉直下,讓美國之前本希望“體面”撤出變得“不體面”。

            關鍵時刻拋棄盟友 美暴露怎樣的虛偽假面?專家解讀

            國際問題學者董漫遠表示,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表現,給美國盟友,特別是地區盟友烙上深深印記。美國在關鍵時刻,為了私利可以拋棄、出賣盟友。隨著美軍逐漸撤出喀布爾機場,過去20年在阿富汗曾為美國服務的各類人員陷入了極度惶恐,這些曾被美國當作宣傳其價值觀利劍的人們,如今處在被遺棄的邊緣。

            阿富汗如何重建政治架構?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阿富汗局勢突變,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當地時間16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緊急審議阿富汗問題公開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吁國際社會團結一致,為阿富汗人民提供人道主義支持。

            俄羅斯總統阿富汗問題特別代表扎米爾·卡布洛夫16日說,阿富汗塔利班接管喀布爾標志著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結局。同一天,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表示,俄羅斯正密切關注阿富汗事態發展,并且已經與阿富汗塔利班建立了工作聯系。

            此外,歐盟國家外長將在當地時間17日舉行緊急會議。

            美國從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當時的塔利班政府,接著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府,美國提出所謂“大中東民主計劃”,提出把阿富汗、伊拉克打造成“民主樣板”。這么多年過去了,美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恰恰驗證了“把外來模式生搬硬套到歷史文化及國情截然不同的國家水土不服,最終難以立足”這句話。

            美籍阿富汗裔的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曾經這樣描寫喀布爾,“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這片土地上布滿了苦難的印記,那里有炮火與槍聲、貧窮與饑餓、生死與離別。如今,阿富汗戰亂已經持續40多年了,停止戰爭、實現和平,既是3000多萬阿富汗人民的一致心聲,也是國際社會和地區國家的共同期盼。

            阿富汗局勢證明外來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專家解讀

            16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約同美國國務卿通電話,重點就阿富汗局勢及中美關系交換了意見。

            王毅表示,事實再次證明,把外來模式生搬硬套到歷史文化及國情截然不同的國家水土不服,最終難以立足。一個政權沒有人民支持是立不住的,用強權及軍事手段解決問題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多。

            國際問題學者 董漫遠:美國從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當時的塔利班政府,接著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府,美國提出所謂“大中東民主計劃”,提出把阿富汗、伊拉克打造成“民主樣板”。這么多年過去了,美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恰恰驗證了“把外來模式生搬硬套到歷史文化及國情截然不同的國家水土不服,最終難以立足”這句話。

            美籍阿富汗裔的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曾經這樣描寫喀布爾,“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這片土地上布滿了苦難的印記,那里有炮火與槍聲、貧窮與饑餓、生死與離別。如今,阿富汗戰亂已經持續40多年了,停止戰爭、實現和平,既是3000多萬阿富汗人民的一致心聲,也是國際社會和地區國家的共同期盼。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喀布爾機場再現“西貢時刻” 美式民主崩塌 歷史十字路口的阿富汗何去何從)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