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金丹丹
上周末,兒子的暑期英語培訓告一段落,原本暑假前就急吼吼“暑秋連報”的宋晴,卻遲遲沒有續課。
“雙減”政策發布后,明確了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雙休日不能培訓了,周一到周五要給孩子排課嗎?本來就捉襟見肘的“上課日”時間,需要再勻一塊給培訓班嗎?宋晴有著和很多老母親老父親一樣的糾結。
目前,“雙減”的本地細則還沒有正式出臺,很多孩子的暑期培訓生活似乎仍是按部就班的波瀾不驚,但家長間關于培訓班的討論早已驚濤駭浪。
有人在觀望秋季班的消息,有人擔心培訓班“跑路”申請提前退費,有人則主動出擊,審視自己的教育初心,開始做培訓班“斷舍離”。
“包包預算”VS培訓班學費
“雙減”新政出爐后,宋晴火速盤點了兒子上學日的時間安排。
放學回家完成作業后,有雷打不動的半小時鋼琴時間、半小時運動時間、半小時自由閱讀時間,另外背背課外單詞,做點拓展數學題,緊趕慢趕晚上九點半能上床躺著就“謝天謝地”了。
“我們不算‘佛系’,但也夠不上‘雞娃’。”9月,孩子升入四年級,作業量應該有所增加,這么“無縫對接”的“上學日”,怎么再擠出兩小時接送培訓?
“身體肯定是第一位的。爹媽個子都不高,先天沒優勢,最晚十點是一定一定要睡覺了。”
在學科類培訓中,英語是宋晴最為看重的。
“一方面我自己就喜歡英語,掌握一門語言,真的可以幫你打開一個新世界。另一方面,我有親戚在國外,以后孩子大了,肯定要出去開開眼界。”留學,早早寫進了兒子的教育規劃單里。
兒子幼兒園時期,宋晴買了點讀筆,時不時往家搬英語原版繪本,自己每晚“陪讀”。
兒子大班時,她向資深家長們取經,“下血本”報了本地流行的連鎖英語機構,開始了培訓班之路。
到一年級,她將兒子的口語班換成了某在線青少兒英語的外教課,另外,還報了某熱門機構的英語培訓線下課,上的是劍橋體系課程。
宋晴每年給兒子的培訓費支出在5萬元左右,而英語培訓,是最大的一塊支出。
線下課一學期學費4000元左右,再加上暑寒假班費用在4000元左右,在線英語的外教口語課,她購買了課程包,一年在兩萬元左右,再加上七七八八的圖書、英語考試費用,算下來,每年光在英語培訓上的花費就超三萬元。
原本熱衷于買衫、買包,每天要刷幾遍時尚博主微博的宋晴,幾年前就已把“包包預算”變成了培訓班學費。“每次看到一個心動的包包,就會下意識折算成課時費。想想一個包,夠娃讀一年半載的,怎么下得了手!”
主動“斷舍離”
兒子英語培訓班之路已經四年,宋晴笑稱“扔了好幾個‘大牌包’”進去,花了錢,有一些效果,也在不斷走彎路“交學費”。
“總想找到更好的。四處打聽,有人說這個好,有人覺得那個不錯,不斷‘長草’……”到自己“碗里”后,時常覺得雞肋,卻無法舍棄。“上班和同事聊,下班刷各種家長群、一堆的教育公眾號,看別人家優秀的娃,很難不焦慮。別人都在讀,覺得不報就虧了。”就這樣,被裹挾著沖在路上,“劇場效應”之中,來不及也不愿意審視自己的初心。
一年接著一年,給兒子報班、續課,已成為了一種慣性。每年為孩子留一筆固定的培訓班支出,也成了她和丈夫的共識。
宋晴坦言,新政出來后,“倒逼”她“斷舍離”——重新審視培訓班,重新考慮孩子的特點和需求。
最近,她終于下決心,來調整兒子的培訓。
首先“斷”的是英語線下課。周一到周五沒有空余時間,考慮到視力,也不想轉網課。
然后,“舍”了線上外教課。
“雙減”政策中,明確表示“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嚴禁聘請在境外的外籍人員開展培訓活動”。“平臺前幾天還在推限時優惠,表示老用戶的外教課還是有保障。但在這樣的政策之下,風險太大,萬一‘跑路’得不償失,退一步講,外教的質量在這樣的形勢下可能也會打折扣。”宋晴打算,盡快把剩下的二十多節課上完,不再續費。
她重新分析了兒子的英語學習情況:校內沒有問題,英語興趣大,發音語感都不錯,很愿意主動學習,劍橋少兒英語三級成績挺好,在閱讀量和寫作能力上需要提升。
“如果不跟著培訓班學,是否可以幫他找到一條自主學習的路?”
宋晴突然覺得自己的思路打開了:英語配音的App有很多,可以練口語;每周找在國外的親戚聊聊天;家里原版書不少,一本本讀;有不少詞匯、寫作練習冊,以前閑置的,可以重新翻出來自學。最近,宋晴自己也報了一門網絡成人英語培訓課程,想著可以和兒子一起看,她還打算每周安排原版電影時間,不光是學英語,也是親子時光。
“這么看,好像英語學習更有意思了,不是跟著培訓班的課程走,而是真正跟著興趣主動自發去學。我和娃也可以互相監督,一起精進。”宋晴越聊越興奮,她覺得和兒子肯定還能開發更多有趣的學習方式。
“有個包包,在我的長草單里兩年,一直舍不得買,這回可以考慮一下了。畢竟光英語培訓,一年就省下來三萬多!”她調皮地眨眨眼。
不能免俗的“媽媽作業”
如果說宋晴是主動出擊“斷舍離”,家長任蘋則是被動地告別培訓班。
“我最焦慮的是孩子以后考不上高中!”85后的任蘋毫不掩飾自己對教育的焦慮。結婚時就物色好學區房,小寶寶時期的雙語早教班、幼兒園時期熱門大機構的“提前”數學課,她都忙不迭地報名。今年上半年,她給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報了某機構的英語課程,買了近三萬元課時費。
她聽過很多親戚朋友推心置腹的“育兒經”,天天聽著同事“姐姐們”的育兒焦慮:“以前是小升初,拼命想進民辦初中,現在是中考、分配生,競爭太激烈,一分就是幾百人。有時候覺得孩子太累,可憐,但是競爭壓力那么大,怎么辦?”對孩子未來的不安全感,她選擇讓孩子“超前學習”,比如在幼兒園就上數學培訓,中班每天練口算,學認字、寫字,這個暑假,她每天下班給孩子提前輔導一年級的課程。
面對“雙減”,她的內心很矛盾,一方面認可“減負”,一方面擔心孩子會在未來競爭中敗下陣來。
中考的壓力,高考的壓力,就業的壓力,在一層層前推。對孩子未來職業生活和經濟社會地位的期望,此時成了家長對孩子學業成績的要求。
因為擔心培訓機構跑路,她決定退掉英語班。任蘋感嘆,回顧兒子讀過的英語、數學培訓班,興趣了了,更多是“完成媽媽的要求”,孩子更多熱愛在運動上,乒乓球、滑板,兒子都是班里玩得最好的那一個。
這幾年,是不是“過度教育”了?任蘋想象著沒有學科培訓的雙休日,心情復雜。
陳冕這幾天,則給新五年級的女兒調整秋季培訓課程。
在“雞娃”媽媽團中,陳冕是最“佛系”的一個。女兒成績中上,活潑開朗,熱愛繪畫、合唱。去年暑假開始,她“跟風”給女兒報了一個奧數班。
“看著數學成績不如她的同學都在讀奧數,我真的坐不住了,經常想,如果不讀,是不是對不起她?”陳冕說,給女兒報數學班,其實更多是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女兒經常說不喜歡,但我要求她上,她也沒有反抗。但看得出來,這對她來說是個負擔,絕對不是她擅長且有興趣的事兒。”
擔心孩子在學校“學得不夠”的不安全感,縈繞在陳冕心頭。她不能免俗地給女兒“加餐”,特別是期中、期末考前——想方設法讓女兒多做一張卷子,刷幾道提升數學題。大多時候,她也在問自己,這樣的“媽媽作業”到底有沒有效果,是為孩子好,還是只給了自己“安全感”?
“這幾年出臺的教育政策,不管是公民同招、全民搖號、分配生實施等,讓家長們的焦慮有所緩解了。但很多人的觀念很難一下子改變。教育焦慮的背后,有著更深層的思維習慣、文化與經濟因素影響。”陳冕說,她更期待的,是整個社會風氣的改變,不再一味追求名利、地位,讓每一個勞動者都有尊嚴地幸福生活,“那個時候,相信每位家長都會更淡定,考慮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讓教育回歸到原點。”
(原標題:每晚陪讀,一年省下3萬元培訓費 杭州媽媽開始對培訓班“斷舍離”)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