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騎絕塵!又是力挺千鈞!
冠軍!中國又是冠軍!
奧運賽場,我國健兒屢創佳績的因素有哪些?除了運動員個人稟賦、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科學的訓練方法外,我們還有一個“法寶”——訓練場上的“黑科技”。
你知道嗎?賽艇隊員背后,站著一位“精算師”——那就是中國航天的“風洞”技術。這項原本運用于導彈、飛機的空氣動力學技術,被轉化為中國賽艇隊的“三維力測量平臺”。依靠這個平臺,能夠精確測量氣動阻力,計算最佳編隊組合,保障賽艇運動員在最低阻力下劈浪前進。
你知道嗎?游泳隊員的背后,站著一位“千里眼”——那就是導航系統的慣導技術。曾經的軍事科技,已成功嫁接到游泳訓練中。劃頻、劃幅、劃次、轉身——每個動作都有精細評估、精確參數。懂行人情不自禁贊嘆:“有洲際導彈技術作保障,中國泳將怎可能不摘金?!”
奧運見證每名運動員的光榮與夢想,也見證著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奧運競技場,其實,也是大國科技和大國制造的競賽場。
曾記否,百米“飛人大戰”的賽場,一度是博爾特、加特林、鮑威爾等黑人運動員的專秀場。以致有人下了這樣的斷語:黑人天生善跑。本屆奧運會上,蘇炳添風馳電掣,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跑出世人驚嘆的“中國速度”。
“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副教授”蘇炳添,在論文中揭開了“中國速度”的秘訣,第一條是:通過高科技儀器和設備對運動員體能、技術、恢復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控,制訂個性化訓練方案,從而全面提升運動員的競技水平。
科技的力量,不僅助力中國競技體育達到更快、更高、更強,也延伸進百姓日常生活中,讓全民健身更加多彩多樣。
清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晨跑的人們身著速干衣、佩戴智能運動手環,追光前行;傍晚,從南國到北疆的城鄉少年,在溽熱的暑期,穿著“氫彈科技”的籃球鞋,揮汗如雨。瞧,在這塊場地,乒乓球自動發球機,累得小伙滿頭大汗;在那塊場地,姑娘對著智能網球機器人輕松揮拍……這在今天的中國,已是如此平常的景象。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我們的立國理念,融進了民族發展的血脈中。從“一根螺絲釘都要進口”到“220多種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我們擁有了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從“東方紅”升空到“嫦娥”落月,從“蛟龍”深潛到“復興號”領跑,依靠科技,我們建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鐵路、最長的橋梁、最繁忙的港口……
其實何止這些,中國車、中國船、中國橋、中國路……依靠科技,我們把母親打扮得豐容清靚、儀態萬方!
奧運落幕了,但賽場余音永在我們耳畔回響:科技助力,國力更盛,競技更強,人民更健康,華夏更昂揚!
(本報評論員)
內容:《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2日 01版)
原標題:《科技助力,競技更強》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