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羅姓師傅(圖左、圖中)和黃先生(圖右)
成都又“出道”了一個新組合,這個組合叫“三男幫”,團員平均年齡30歲左右,都是四川人。他們的成團口號是:不要無聊。與熒屏上的“愛豆”不一樣的是,他們只是三個普通小伙兒。
成都天府二街樂頌居業主黃先生,和兩位羅姓裝修師傅,因為疫情防控需要,已經一起生活了11天。11天里,三人一起做家務,一起打游戲,一起看恐怖片,從素不相識到慢慢熟絡到成為好朋友,男人的友誼,就是這么簡單。
他們的故事被制作成視頻放到網上,收獲了眾多網友關注。8月8日早晨,“業主和裝修師傅因疫情意外同居”沖上微博熱搜。
意外的“同居”
“破冰”的契機:聊到了娃兒
黃先生告訴記者,他早早和一位裝修公司包工頭約好在7月22日這天安裝暖氣片。為此,他在一周前將剛出生3個月的寶寶和妻子送回雅安老家。
沒想到的是,直到7月28日,黃先生才等到裝修人員。正是因為包工頭的“一鴿再鴿”,才有了后來的故事。
當天,因為裝修師傅的車子限號,他們早早就從家里出發。與此同時,一覺睡醒的黃先生,在小區業主群中看到小區被封控的消息。當他聯系上裝修師傅讓他們改日再來時,對方已經在他家樓下。這時候的時間,大概是早上8點前。
當得知無法走出封控區時,當天晚上,他收拾出一間臥室供兩位師傅使用。“和兩位素不相識的人同住10多天,一開始,我也沒這個心理準備。”黃先生說,剛開始對方也很拘謹。比如,他特意給兩位師傅購買的水果,對方都不吃,大家都在努力找話題,盡量讓氣氛不那么尷尬。
“我封控在家時一直居家辦公,他們也是玩手機,很少交流。晚上他們9點鐘就早早入睡。”黃先生說,“破冰”的契機,緣于一通電話。
“同居”第二天,聽到一位裝修師傅和妻子通話,黃先生才知道對方家中有一對雙胞胎,比自家孩子小3天。同樣是“寶爸”,兩人一下就找到共同語言,分享起帶娃經驗。在聊天時,黃先生也慢慢了解到,兩位師傅來自遂寧,是堂兄弟,都姓羅。
另一個讓三人迅速建立起友誼的,是一起看恐怖片。
“人在看恐怖電影被一些畫面嚇到時,一般都會展現出本能的一面。”黃先生笑著說,三人均多年未看過恐怖電影,當某人被某個橋段嚇到時,另外兩人就會開玩笑說“怎么被嚇成這樣”。嬉笑間,陌生感就消解了。
意外的業務
小區居民主動幫他們找活干
“疫情之下,比高溫天氣更熱的,是人心。”黃先生說,小區居民通過微信群了解到這事兒后,每天一到飯點,都會在群里詢問兩位師傅有沒有吃飯。有人擔心滯留在此耽誤他們做工,就主動幫他們找活兒干。有時候是安裝一面鏡子、掛一幅畫,有時候是安裝凈水器、修熱水器。“業主們想給他們一點工錢,但他倆都沒收。于是,他們就常常提著居民給他們塞的零食雪糕,或者啤酒、水果回來了。”
10多天相處,三人變成了好哥們。一個更直觀的變化是,兩位師傅的睡覺時間,也從最開始的晚上9點,延長到晚上12點多。
除了一起打游戲、看電影,三人還會一起出門買菜,回來一起做飯。“大家的廚藝都不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拿手菜。”黃先生把每頓飯都用手機拍下來,“以后回想起來,會覺得很有意義。”
意外的走紅
“沒想到會收獲這么多關注”
“以前大家很少在小區群互動,因為疫情,大家相互走動,反而拉近了鄰里關系。這也是成都人樂觀團結的一面。”黃先生說。
在網絡意外走紅后,有一些媒體找到他進行采訪,也有朋友專門把微博熱搜的截圖發給他,他覺得很不可思議,“沒想到會收獲這么多關注。”
但他的生活軌跡也沒有因此而改變。
8日上午,他依然早早起來,準備了一頓早餐,處理了一些公司事務。接受完記者采訪后,他準備和兩位好哥們一起,做一頓豐盛的午餐。
他們相信,用不了多久,封控區就會正式解控,“一切都會回歸正常。”不一樣的是,這一段特殊經歷,將會是黃先生“人生日記”里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里面,還有另外兩位普通男人的名字。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圖據受訪者
來源:成都商報
(原標題:三個男人因疫“同居”:從尬聊,到一起做飯打游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