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北京用這項新政增加你敢生三孩的信心!

            2021-08-06 14:34:29     來源:新京報

            ▲8月4日,北京12345援引衛生健康委員會回復此前某網友的提問。圖片來源: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截圖

            日前,“北京12345”援引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消息稱:經核實,5月31日(含)后按規定生育三孩的,除享受國家規定的產假外,享受生育獎勵假30天,其配偶享受陪產假15天。女職工經所在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同意,可以再增加假期一至三個月。

            今天北京市衛健委也就此事回應稱,目前國家正在修改相關立法,北京市也將按照國家要求,加快修改《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在新的條例出臺前,目前仍屬過渡期。在過渡期按規定生三孩的家庭可享受目前《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的獎勵政策。

            生育獎勵假延伸到“三孩”

            事實上,一直以來,女職工的產假就包括法定產假和地方獎勵假兩部分。

            國務院頒布的《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第七條規定:“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其中產前可以休假15天;難產的,增加產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個嬰兒,增加產假15天。”這是國家法定的產假。

            關于生育獎勵假的天數,各地規定不盡相同。依據現行《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相關規定,按規定生育的女職工,除享受國家規定的產假外,享受生育獎勵假30天,其配偶享受陪產假15天。經所在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同意,可以再增加假期一至三個月。

            可見,“北京12345”的上述回復,是把生育“一孩”和“二孩”所能享受的生育獎勵假延伸到了“三孩”。在三孩生育政策過渡期內,這一回復,穩定了想生三孩家庭的預期,打消了他們的疑慮。

            ▲資料圖。新京報 師春雷/制圖

            落實三孩政策,

            地方就要做好窗口期政策銜接

            7月20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并規定:“完善生育休假與生育保險制度。嚴格落實產假、哺乳假等制度。”

            不過,從5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宣布實施三孩政策,到三孩政策真正落地,這還需要一個過程。

            首先,全國人大常委會需要重新修正《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然后,各省份的人大常委會對本省份現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進行修訂,以新修訂的《條例》向社會公布實施。

            為此,中央明確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綜合考慮本地區人口發展形勢、工作基礎和政策實施風險,做好政策銜接,依法組織實施。”

            今年8月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將審議《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草案。

            那么,在三孩政策落地的窗口期,北京明確5月31日后按規定生育三孩享受生育獎勵假30天,就是“做好政策銜接”,于其他各地而言,也具有先行示范意義。

            父母育兒假保障女性就業權利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給予女職工生育獎勵假,雖然有助于女職工有更多的時間照料新生嬰兒,但也可能會導致女性就業面臨更大困難。

            這就意味著,地方給予女性產假獎勵,也要充分做足配套措施,保障產后媽媽的就業權益。

            實際上,最近中央就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父母育兒假試點,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擔機制”,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因為出臺父母育兒假政策,既可以讓男性分擔一部分的育兒責任,也有利于將女性從育兒中解脫出來,保障她們在就業和職業發展方面的權益。

            從國際經驗來看,在父母育兒假制度中融入家庭角色的性別平等觀念,不但能促進男女兩性職場中的機會平等和家務勞動中的責任分擔,而且有利于消除就業市場中的性別歧視。關于開展父母育兒假,各地在落實產假制度的基礎上,不妨加以探索、推進。

            特約撰稿人 | 何亞福(人口學者)

            編輯 | 徐秋穎

            實習生 | 耿心玥校對 | 李立軍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