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重拳出擊“飯圈”亂象 4000余個違規賬號被整頓
自6月份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以來,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可謂大快人心。當下,青少年喜歡什么樣的偶像?如何引導青少年進行健康“追星”?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重拳出擊
5類“飯圈”亂象要整治
記者了解到,中央網信辦6月份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此次專項行動將針對網上“飯圈”突出問題,重點圍繞明星榜單、熱門話題、粉絲社群、互動評論等重點環節,全面清理“飯圈”粉絲互撕謾罵、拉踩引戰、挑動對立、侮辱誹謗、造謠攻擊、惡意營銷等各類有害信息,重點打擊以下5類“飯圈”亂象行為:一是誘導未成年人應援集資、高額消費、投票打榜等行為;二是“飯圈”粉絲互撕謾罵、拉踩引戰、造謠攻擊、人肉搜索、侵犯隱私等行為;三是鼓動“飯圈”粉絲攀比炫富、奢靡享樂等行為;四是以號召粉絲、雇用網絡水軍、“養號”形式刷量控評等行為;五是通過“蹭熱點”、制造話題等形式干擾輿論,影響傳播秩序行為。
處置違規賬號4000余個
近日,中央網信辦整頓“飯圈”亂象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央網信辦深入清理涉粉絲群體違法違規和不良信息,結合正在開展的“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整治不良粉絲文化亂象,目前已累計清理負面有害信息15萬余條,處置違規賬號4000余個,關閉問題群組1300余個,解散不良話題814個,攔截下架涉嫌集資引流的小程序39款。
孩子們說
“蘇炳添永不言棄的精神感染了我”
初中生曉雨(化名)告訴記者,同學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明星,有的喜歡迪麗熱巴,有的喜歡時代少年團,有的喜歡鹿晗,這些偶像明星顏值都非常高。
“我喜歡的明星是鄭愷,最初是在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中認識他的,我會看他演的電視劇和電影,會買他代言的商品。只要有他簽名的照片,哪怕在酸奶盒子上,我也會剪下來貼在墻上。”曉雨說,她的精神偶像則是奧運冠軍蘇炳添。“二三個月前,我就開始粉他了,也是在‘跑男’節目中認識的,他當時參加了一個劃龍舟的比賽。他那種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曉雨告訴記者,她的身邊也有些瘋狂追星的同學,有的同學會加入“粉絲應援團”,在里面進行項目分工,在微博上時刻關注偶像的言論,為自己的偶像宣傳助威。有的同學在偶像開演唱會時一口氣買下最中間的10個座位,哪怕座位空著。
剛剛高三畢業,被南京藝術學院聲樂表演專業錄取的劉榮松告訴記者,他喜歡的明星通常是一些歌手、球星。“我特別喜歡的一位歌手是石倚潔,他也是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一名教授,國內數一數二的男高音歌手,音色特別好。他是我學習的榜樣和目標,未來我要朝著他的方向去努力。”劉榮松告訴記者,身邊的同學也追星,但是大部分人都是理智的。針對之前新聞報道的一個選秀節目中,很多人為了給自己的“偶像”投票整車整箱地買奶,最后喝不掉都倒進溝里的做法,他和同學們都很憤慨,“這種做法也太荒唐了!”
專家建議
“追星”是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需提升思辨能力
需提升思辨能力
金陵中學心理學老師王誠俊表示,首先,應該認清青少年追星背后的心理需求。不是每一個青少年都追星,但每一個青少年心中都有自己的榜樣。這種對榜樣的追尋源于青少年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在被一首歌、一部劇甚至是一句話打動的背后,是一瞬間的心靈契合。當青少年在明星身上找到了某種自我概念的共鳴,就擺脫了內心的沖突。換言之,追星是青少年尋找自我身份認同和社會身份認同的一種方式。”
王誠俊說,青少年的這種心理需求也給更有效的引導方式指明了方向。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說,要在不同學段開展形式多樣、適合學情的生涯規劃教育,讓青少年在追星之外有更多元的方式了解自己、發展自我。從社會媒體的角度來說,要為青少年提供更適合、貼近生活的外界榜樣,讓青少年意識到在明星之外還有很多人值得成為自己的內心標準。
其次,破除暈輪效應,提升思辨能力。盲目追星的青少年容易自帶“粉絲濾鏡”,覺得自己喜歡的明星是完美的。因此,理性追星的前提是青少年思辨能力的提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詳細了解孩子喜歡的明星,再找準時機探尋孩子喜歡的原因,因勢利導,在非評價性的對話中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
強化家庭情感陪伴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任高山冰表示,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青少年追星已經是一種正常現象。年輕人通過偶像追尋一種“歸屬感”,并在群體的交互中產生自我認同,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種表現,我們不能忽視了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養教育。在構建規范制度的同時,以案明智、以案說法。此外,需要強化家庭的情感陪伴及日常引導。
來源:揚子晚報
(原標題:如何健康“追星”? 專家這么說)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