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新冠拉姆達變異毒株或可逃避中和抗體

            2021-08-04 16:29:15     來源:光明網

            日本研究人員近日在美國生物學開放獲取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刊文指出,新冠病毒的拉姆達(λ)變異毒株不僅具有高度傳染性,而且有可能逃避中和抗體。

            2020年8月,科學家首次在秘魯發現了一種新冠病毒變異毒株C.37,世衛組織將其命名為“拉姆達”,這種變異毒株自從在秘魯被發現后迅速傳播。6月14日,世衛組織將其歸為“關注變種”(VOI)。目前,這一變種已經擴散至30多個國家,在南美國家的傳播率尤高,占整個秘魯新增病例的約81%,智利感染該變種的患者也達到新增病例的約1/3。6月25日,英國公共衛生部報告了6例拉姆達變種病例,均與海外旅行有關。

            盡管如此,拉姆達的病毒學特征和進化特征仍是未知。此前有研究稱,拉姆達攜帶了一些可能增強其傳播能力的突變。

            在最新研究中,日本東京大學和大阪大學研究人員稱,拉姆達變種的刺突蛋白具有高度傳染性,而導致這種高傳染性的“罪魁禍首”是該病毒出現的T61和L452Q兩個突變,這兩個突變改變了該變種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細胞受體結合的性質。

            研究人員表示,盡管這項研究迄今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可以確定拉姆達變種病毒感染細胞的活躍程度不亞于德爾塔變種——后者目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傳染性的毒株之一。

            研究還指出,RSYLTPGD246-253N、L452Q和F490S突變讓拉姆達變異毒株可以對抗免疫性。其中,RSYLTPGD246-253N突變是拉姆達刺突蛋白N端結構域中一種獨特的7個氨基酸缺失突變,負責逃避中和抗體,專家將這種突變描述為“獨特”的突變——只存在于拉姆達變種病毒中。

            另據拉美社近日報道,RSYLTPGD246-253N也被稱為“安第斯突變”,為了中和具有這種突變的病毒變種,大約需要產生比中和其他毒株多1.5倍的抗體,這是因為N端結構域的大部分基因編碼區序列消失了,而抗體通常在這個位置與可能進入細胞的刺突蛋白結合。(記者劉霞)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