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區核酸檢測現場。 成都青羊區委宣傳部供圖
作者 吳茜 吳平華 單鵬
28日凌晨1時,成都優品道一期小區大門處燈火通明。在社區工作人員和現場醫護人員指引下,上百位市民戴著口罩,有序地排隊等待核酸檢測。這樣的場景,當日在成都市青羊區9個居民小區院落同步進行。
排隊等待中,有人掏出手機,對準全副武裝的檢測人員,記錄下這個特殊的時刻;有人現場擺起龍門陣,還有人用微信與親戚朋友聊起語音。現場,掃描檢測人員登記二維碼,填寫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碼和家庭住址,簡單幾步就完成信息登記。
截至28日凌晨2時,來自青羊區疾控中心組織的190名醫護人員通力協作,完成了9個居民小區10075人第一輪核酸檢測。
負責成都優品道曦岸小區咽拭子采集的,是來自青羊疾控組織的11支、共計30余人的檢測隊伍。在初步完成第一輪全員咽拭子采集工作,已經在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中工作超5個小時的醫護人員,按照輪班作業方式,部分撤出小區進行暫時休整。
卸下防護裝備,彼此間相互噴灑消毒劑做好個人防護,這群平均年齡不過20多歲的姑娘們開始“貪婪”地喘氣,眼鏡被霧氣遮得模模糊糊,面頰憋得紅撲撲,頭發和衣服也被汗水浸濕。
“您好!我是光華街道辦的工作人員,請問你們完成核酸檢測了嗎?”第一輪全員檢測完成后,連續工作8個小時的100多名街道、社區和志愿者們卻絲毫沒有放松。在各個居民小區門口,工作人員正在對照手里拿到的小區業主信息名單逐一進行電話通知。“有的居民沒在小區,有的居民可能睡得較早,都要全部通知到位。”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平均每人要打近百個電話,導致手機發燙。
守在優品道曦岸小區的李英,名字不時被人大聲叫喊。李英是成都市青羊區光華街道清水河社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從27日晚6時45分接到安排通知后,就馬上騎著電瓶車趕到小區,與民警、疾控、城管、小區物業工作人員一道,迅速拉起警戒線,做好進出人員、車輛的講解和告知。
清水河社區現有15名工作人員,其中14名都是女性,關鍵時刻,都迅速頂上!收到集結命令后,15名工作人員按照平日疫情防控分工各司其職。一位名叫王新的社區工作人員,將年僅3歲半的女兒臨時寄放在鄰居家,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線。
“確保盡快完成轄區每一位市民的核酸檢測工作,盡量不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在核酸采集現場,一位位胸戴黨徽的工作人員,正耐心向排隊市民和夜歸人們不斷解釋。
凌晨5時,設在現場的疫情防控指揮部仍舊燈火通明。早上8時,第一輪檢采集的轉送標本檢測結果出爐。
(原標題:守護萬家燈火:成都醫護人員、志愿者的不眠夜)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