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江蘇:繪就鄉村振興新藍圖 把幸福寫在老百姓的笑臉上

            2021-07-16 10:41:02     來源:光明網

            鄉村,承載著無數人的鄉愁,綠水青山、鳥語花香,是很多人記憶中最美的故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系著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對更美的環境、更鼓的錢包、更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綠 水青山畫卷美,鄉村振興踏歌來。近年來,在江蘇大地上,鄉村振興奏響了一曲奮發有為的時代樂章,以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為抓 手,保供給、保增收、保小康,江蘇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交出一份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滿意答 卷。

            生態修復,重塑綠水青山

            六月,毗鄰長江的南京龍袍街道團結村,薰風習習,草木葳蕤,阡陌交通的田野正在準備著新一輪的耕種。很難想象,就在幾年之前,這里還是另一幅情景。

            “以前這里是一個礦區,晴天時飛沙走石,雨天時泥水四溢,那時候別說種地,一般人都不會到這里來。”團結村村民金永明回憶。環境差還是次要的,隨著砂石的不斷開采,多個巨大的露天礦坑接連出現,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愈發明顯,嚴重威脅附近村民的生命安全。

            鄉 村振興需要安全良好的生態環境來支撐。2021年,南京單體復墾面積最大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六合區龍袍街道團結村砂礦治理工程順利完成。“在完成生態 修復、耕地恢復,完善水利設施的同時,更對區域內所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消除。”江蘇省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項目負責人黃濤介紹。

            航 拍飛機記錄下團結村的華麗蛻變,從工程實施前后的對比圖像看,原先傷痕累累、水土流失嚴重、高度落差近80米的礦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規劃有序的近30 公頃生態農田,原來隨時有滑坡隱患的砂石陡坡也變成綠蔭覆蓋的林地。村里除了收獲一片“綠水青山”,一下子多出500畝一般農用地,整個礦場猶如一處郊野 公園。

            “按照種植小麥和水稻計算,這里可以年新增糧食產量約35萬公斤,受益人口1500余人,實現收益25萬多元。”黃濤介紹。

            今年,團結村種下了櫻花、紫薇等觀賞樹木,在地里撒下了紫云英種子作綠肥。緩坡上的梯田阡陌縱橫,片片櫻花林吐露花蕊,數千株紫薇、銀杏舒展新枝,構成了一幅夏日美景。這處昔日的廢棄礦山,如今已是方圓幾里的“網紅”后花園。

            創新賦能,科技帶來“致富果”

            在豐縣梁寨鎮現代蘋果示范基地里,整齊排列的果樹一眼望不到頭,枝頭上的蘋果更是數不勝數,有的深紅,有的淺紅,有的還泛青,有的則包著紙袋。在這里,我們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只有一排排機器在高效運轉。

            在 詢問了豐縣現代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會廣后,我們才知道這里的“秘密”。“我們這個果園主要采用矮砧寬行密株立支柱、高紡綞形的栽培模式,配備水肥 一體化節水灌溉及自動噴藥、果園除草、操作平臺等先進設施、裝備。與傳統方式相比果品更好、產量更高,收益更多。”張會廣說。

            說起豐縣,這里農業實力雄厚,基礎牢固,擁有果樹面積45萬畝,是全省最大的連片果園。近年來,豐縣搭上電子商務發展快車,從傳統農業大縣向數字農業強縣轉變,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在大沙河畔奏響新時代“大風歌”。

            豐縣還打造農業大數據歸集共享平臺,為全縣農戶、種養大戶、涉農企業提供生產管理、流通、銷售、發展以及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力指導,全面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效率,優化全縣農業產業結構。

            資本“下鄉”帶來新動能,豐縣攜手阿里巴巴,打造區域公用品牌。“通過縣長直播、明星日播、線下匯聚專屬頁面等途徑,累計銷售200+萬銷售額,3000萬用戶曝光,3萬件成交商品,熱門單品超過7000成交件數。”淘寶村發展聯盟農產品上行委員會主任祝升鋒說。

            “村社合一”,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副鄉村美麗藍圖正在緩緩展開。在江蘇泰州姜堰區白米鎮大安村蘆筍種植基地,幾十名村民正忙碌在棚間地頭,大家分工合作,忙而有序,共同繪成了一幅繁忙的農事圖。

            據 了解,大安村是白米鎮典型的經濟薄弱村,2007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5萬元。經過村“兩委”反復調研、多地考察,最終決定種植蘆筍,發展蘆筍產 業。2016年初,大安村利用區政府150萬元扶貧項目資金作為集體資產入股,吸收名人能人、村干部投資入股,貧困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參股等方式,創立了 大安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大安模式”。

            “自2017年土地流轉后,我就成了閑散勞動力,合作社成立以來,正常在合作社做工,除了土地租金收入,每年增加近萬元的收入。”白米鎮孫舍村三組村民翟步芹開心地說。

            在 推行“村社合一”的過程中,考慮到貧困戶的特殊情況,白米鎮還成立了鎮扶貧基金,以貧困戶名義入股合作社,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以 土地承包經營權+幫扶資金入股,實行“保底收益+分紅收益+勞務收益”的模式,每年每畝收益不低于800元,再加上年底的分紅,有效加快了鄉村振興的進展 速度。

            蹄疾步穩謀發展,篤行致遠開新局。在未來,江蘇將繼續建設高水平美麗鄉村,奮力描繪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畫卷,讓鄉村振興體現在農民幸福的笑臉上。(江天瀟 郭一航 唐楊)

            本文來源:光明網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