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失孤》中,劉德華飾演了一個騎摩托車尋找被拐兒子的父親雷澤寬,這是根據真實故事而改編的。媒體記者近日從電影原型郭剛堂處獲悉,他失散多年的兒子郭振已經找到。此前由警方解救的孩子和郭剛堂已經過DNA比對成功,警方近期將安排認親。
毋庸置疑,就是沒有《失孤》這部電影的烘托和明星劉德華的光環,郭剛堂也稱得上一位平凡而偉大的父親。他的遭遇、付出與心境,應當說代表了千千萬萬的被拐賣家庭。現在他的堅守與執著,不僅收獲了關注與感動,更重要的是終于等來了父子團圓的那一天。
郭剛堂是幸運的,他二十多年來的堅持與巨大付出沒有白費,兒子找到了,破鏡重圓了。然而郭剛堂的這種幸運,雖然離不開他和家人多年以來堅定不移的不懈努力,同時也得益于社會各方的關心幫助,但是更要歸功于警方開展的打拐行動和大量專業工作。
從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老郭一家在山東,而孩子則被輾轉拐賣到遙遠的河南,想要找回無異于大海撈針。郭剛堂也曾為了尋找兒子在十幾年間騎摩托車跑遍全國除新疆、西藏外的所有省份,行程逾40萬公里,報廢了10輛摩托車,都還是無果而終,其難度可見一斑。現在孩子能被警方跨省找到并成功解救,這豈止只是郭剛堂個人的幸運或是命運的眷顧?
顯而易見,在孩子被拐后的這二十多年里,作為父親的郭剛堂沒有放棄,而負責辦案的警方也沒有放手。另據報道,為偵破拐賣兒童積案,解救被拐賣兒童,公安部在今年年初部署開展了“團圓”打拐行動。截至5月20日,已偵破拐賣兒童積案73起,抓獲拐賣兒童積案犯罪嫌疑人207名,查找到歷年失蹤被拐兒童1200余名。此次郭剛堂的兒子能從茫茫人海中被找回,也許正是警方“團圓”行動的戰果之一。
郭剛堂一家從“失孤”到“團圓”,不止是法治的力量,也是科技的力量。警方建立的“打拐DNA系統”以及已經成熟的DNA精準篩查和比對技術應用,無論是對于被拐人員線索的發現,還是對于像郭剛堂這樣的父子相認,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沖刷,記憶可以模糊,面容可以改變,但是不變的DNA信息卻永遠都是他們尋親回家的指路明燈。
這也啟示我們,除了要繼續加大對拐賣兒童犯罪的打擊懲處力度,提高拐賣收買兒童的違法成本以外,還有必要進一步加強DNA技術應用。試想,如果有朝一日能夠做到出生兒童及父母DNA信息全采集,在辦理戶籍登記、轉移業務時堅持DNA信息全核查,那些人販子和買家還能有機可乘嗎?
如今,構建這樣的人口DNA信息采集比對系統在技術上已經沒有任何難度,而相對于被拐賣家庭的深重苦難和打拐尋親的巨大成本,建立維護這一系統的投入又算得了什么?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讓郭剛堂們不用再等那么久。
徐建輝
【編輯:于曉】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失孤》原型找到兒子,是法治之力也是科技之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