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加速領跑:數字人民幣發展勢頭正猛

            2021-07-06 17:14: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最近數字貨幣又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一邊是西班牙興致勃勃稱要加入創建數字貨幣的熱潮,另一邊美聯儲官員卻對數字貨幣褒貶不一……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賦能,全球掀起創建數字貨幣的熱潮,眾多主權國家紛紛加快推進數字貨幣的部署。各國布局數字貨幣有何考量?數字貨幣會否顛覆傳統貨幣支付體系?

            全球央行數字貨幣熱潮升溫

            近年來,各國央行及國際金融組織對數字貨幣的關注度激增。越來越多國家對數字貨幣表態,相關研發正緊鑼密鼓進行中。

            數字英鎊還未發行,英國就已為其站臺背書。近日,英格蘭銀行金融技術總監湯姆·穆頓在未來金融技術會議上充分肯定了央行數字貨幣的功效,認為央行數字貨幣具有安全、高效、可控等優點。

            瑞士央行和法國央行更為積極,搶先試水,6月10日就曾表示將合作試行歐洲首個跨境央行數字貨幣支付服務。

            西班牙不甘落后,最近也宣布要搭上數字貨幣的快車。

            整體而言,歐洲對數字貨幣可謂十分青睞。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央行執行董事會成員法比奧·帕內塔6月20日透露,數字歐元的研發進度正在加速,數字歐元有望在5年后正式投入使用。

            大西洋彼岸也摩拳擦掌。雖然美國官員對數字貨幣褒貶不一,但今年以來,拜登政府對美國央行數字貨幣表現出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近日已宣布將在今年夏天發布一份關于可能創建數字美元的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國家還在開始籌備數字貨幣時,中國人民銀行已率先領跑。目前,中國多地已開啟數字人民幣試點,吃飯、買菜、搭乘地鐵……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正在探索中。

            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份,全球已有超5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開展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工作。

            突破束縛,顛覆傳統?

            為什么主要國家央行都在部署數字貨幣?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數字化的浪潮下,貨幣作為一種支付媒介,其本身的數字化是必然趨勢。考慮到傳統貨幣印制發行成本高、不易攜帶等局限,數字貨幣以其獨特的優勢,極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數字貨幣是否會顛覆傳統支付體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對記者表示,數字貨幣是M0在零售環節對現鈔的補充和替代。由于數字貨幣基于數字平臺創建,不僅在計量層面上更精準,并且改變了傳統支付手段、價值儲存手段,將對傳統通貨產生重大替代作用。

            郭田勇指出,數字貨幣如果由政府或者中央銀行來主導,必須協同好同原有銀行體系為主導的支付關系。目前,中國的數字貨幣屬于M0范疇,從金融學角度看,M0并不具有貨幣創造的能力,在整個貨幣儲存量中占比也很小,因此,數字人民幣的范圍還非常有限,未來如何用數字人民幣組建更多的功能,將其推向更大的領域,值得深入研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把握好節奏。”

            數字人民幣前景如何?

            中國數字貨幣研究和起步較早,目前發展勢頭正猛,數字人民幣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郭田勇稱,數字人民幣前期推進比較成功,有利于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人民幣國際業務更為廣泛。面對龐大的國際結算量,數字貨幣高支付效率的優點更易凸顯。

            張燕生認為,未來如果在國際結算中大范圍使用數字人民幣,將給各市場交易帶來極大的便利性,相當一部分的交易會由過去的交易所內交易變成交易所外交易,由交易所外交易變成網絡交易。“由于中國有很好的國家信用、貨幣當局信用,未來在國際結算中人們很難拒絕數字人民幣。”(完)

            作者 劉文文

            【編輯:姜雨薇】

            (原標題:全球數字貨幣熱潮升溫 數字人民幣加速領跑)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