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國家組織醫用耗材聯合采購平臺發布《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中帶量采購公告(第1號)》。公告顯示,本次集中帶量采購產品為初次置換人工全髖關節、初次置換人工全膝關節,周期為兩年。
繼藥品國家帶量采購之后,2019年7月31日,國務院正式下發《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方案》,吹響了高值醫用耗材集采的號角。這是繼首批耗材國采(冠脈支架)之后,最新一批國家級別的高值醫用耗材帶量采購。
降價幅度預計不低于80%
此次集采包含人工全髖關節、人工全膝關節兩個品種。人工全髖關節分為三個產品系統類別開展采購,分別為陶瓷-陶瓷類髖關節產品系統、陶瓷-聚乙烯類髖關節產品系統和合金-聚乙烯類髖關節產品系統;而人工全膝關節作為一個產品系統類別開展采購。
參考2020年11月支架集采的降價幅度,心臟支架價格從1.3萬元直降至700元左右,降幅超過90%。預計第二次醫用耗材集采中人工關節的價格也將出現較大降幅。
“根據此前試點情況,這次集采降價幅度預計不低于80%,通過集采,讓醫療器械降價減輕百姓負擔,讓更多患者看得起病,也能促進產品覆蓋率提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部研究員、研究室主任馮文猛在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表示,帶量集采工作中,無論是藥品還是耗材,集采品種的質量保障都是重中之重,但是得給生產企業留下足夠的利潤空間,才能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骨科關節已在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多地進行集采試點。安徽省關節類平均降幅達82%,8月骨科關節類集中采購談判議價,平均降幅81.97%;江蘇省2019年髖關節類平均降幅達47%,2020年膝關節平均降幅達67.3%,最大降幅81.9%;山東省7市聯盟關節類產品平均降幅86%,其中某置換人工髖關節,由原來9萬2千元直降至4133元。
關節類耗材需求量大,集采勢在必行
為何將人工關節選為第二批醫用耗材集采?馮文猛解釋,納入集采的醫用耗材品種多為使用量較大、價格較高、對醫保基金和患者個人及家庭造成較大壓力的產品。《中華骨科雜志》6月16日發表一篇題為《關節外科的未來》的論文提到,我國2019年人工髖、膝關節置換手術量已經超過90萬例,且仍在以接近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長。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底,我國人口達到14.17億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2.64億人,占比18.7%,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人工髖關節置換的對象多為60歲以上老年患者,部分為50-60歲的較年輕患者,骨科醫療器械成為保證老年人口健康的重要醫療器械需求之一。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對骨科醫療器械的需求持續增長。”馮文猛強調。
國外品牌市場份額大,集采將促進行業更好發展
在我國骨科植入市場中,國外品牌企業仍然占據較大份額。根據Eshare醫械匯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骨科植入市場中排名前十名的進口品牌與國產品牌數量持平,但從市場份額角度來看,5家進口品牌的市占率達到37.1%,而5家國產品牌的市占率僅為17.76%。
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上,強生、美敦力、捷邁、史塞克等是行業巨頭。最大的企業是威高骨科、愛康醫療、春立醫療,三家都是上市公司。
記者查詢三家企業財報了解到, 2020年,威高骨科全年營收達18.2億元,同比增長約為16%;在關節類業務上,威高骨科全年業務收入達4億元,同比增長33.3%;2020年,愛康醫療實現銷售收入10.3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7%,其中髖膝關節產品實現收入8.29億元;2020年,春立醫療實現收入9.38億元,增長9.63%,其中關節假體產品實現收入9.1億元。
馮文猛強調,“我國國產品牌盡管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仍與進口產品存在一定差距。集采是挑戰也是機會,集采會加速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更好滿足患者相關醫療需求。” (趙萌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