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沒有工作了,都在玩,沒覺得哪里不對,壓力主要來自身邊人互相對比后尋找的定位和長輩的傳統觀念。”最近“躺平”成了熱詞。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崇升介紹,“‘躺平’一詞的使用大致有三種情形:首先,大多數人說這句話是趕時髦,發牢騷時,借用網絡熱詞發泄一下情緒。比如,“成天這么多事,干脆躺平算了。”但說歸說,該干什么還會干什么;還有一種情形是短暫躺平,比如有人遇到了事業發展的瓶頸,使盡渾身解數都無濟于事,于是選擇低水平地維持現狀,讓自己得到休整,待到時機成熟再繼續奮斗;最后一種情形,是少數壓力特別大的年輕人,出身普通,又缺乏技術技能,無法在城市落腳,又不愿回到家鄉,于是做一些零工,有點收入后就給自己放假。他們是真正意義上躺平族,實際上是社會適應不良的表現,需要引導。”
“躺平不是躺著,不是放棄自我,對多數人而言,它是一種暫時逃離焦慮的方式,也是審視自我的機會。” 宋崇升表示。
現在的年輕人真的都躺下了嗎?我們跟他們聊了聊。
資料圖片,楚天都市報劉中燦攝。
85后:“在種種壓力下,實在不敢躺”
“躺平乍一聽很美好,但作為一個已婚已育的的85后職場媽媽,上有老、下有小、中有工作壓力、房貸車貸,在種種壓力下,實在不敢躺”。 85后職場媽媽張女士(化名)說。
張女士告訴記者,為人父母、子女都希望父母有個幸福的晚年,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幸福的未來,為了這一切,我們不得不奮力向前跑。
”說實話,作為一名職場媽媽,我認為躺平是不可能的,我見過的家長們也是,躺平想都不敢想!”
90后:“躺平是有門檻的,我誤判了自己”
“很長一段時間,我不找工作,不去想明天。我可以做到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不下樓,偶爾下樓也是倒垃圾”。90后小劉說。“在躺平的那段日子里,整個社交圈子,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再習慣于發朋友圈、不去看社會新聞、不去刷各種社交媒體、找人聊天就是單純的聊天,生活被簡化成吃飯睡覺看片。”
“不過,這種生活沒有持續太久,沒錢了,我就去找工作了”。小劉說,通過這半年的躺平,我也開始意識到,躺平這件事,也是有門檻的——我忽略了自己的經濟實力,也誤判了現實。
80后:“從北京回老家,我們變窮了也富裕了”
“2015年時,我34歲,帶著丈夫和4歲的女兒,離開北京回到老家廣西北部的一個小村莊。從這幾年經歷了解到,我和丈夫都不是以掙錢為樂的人”。Metro在三聯生活周刊寫到,“如果要掙錢,最穩妥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回去上班,拿工資。但是高收入的代價焦慮的心態,這是不愿意的。我們決定從此以后我行我素,盡量去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就像和做了一個交換游戲,我們變得貧窮了,卻同時又是富裕的。”
專家:“躺平”應是短暫逃離焦慮,不是放棄自我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崇升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在工作競爭、生活壓力不斷增加的今天,對躺平的討論其實是好事。在我看來,躺平不是貶義詞,它更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機會。”
宋崇升表示,“從心理學角度看,躺平其實是自己放下焦慮、慌張、恐懼、挫敗和無力感,不是放棄自我,更不是頹廢,躺平更多的是換成自己的人生模式去看、去過自己的人生!年輕人在需要躺平的時候可以躺平,在需要奮斗的時候則要奮斗。磨練自己在生活中可以自然切換這兩種不同的人生狀態,這樣才會讓自己處于一種健康、適應的狀態。” (劉玫妍)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