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目擊|鄉村振興中的留守新氣象

            2021-05-31 08:46:10     來源:京報網

            2021年5月20日午餐時間,76歲的鄧德淑用背簍背著1歲多的廖欣然排隊打飯。

            從精準扶貧接續到鄉村振興,農村養老和留守兒童的照料一直是鄉村難題,雖然很多地方建立了“一老一小”社區照料中心,但是管理機制、人才、資金等問題普遍動力不足。

            2021年3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地方政府、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等多方力量在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新田鎮馬峰社區,開始試點“為村暖心服務站”項目,為農村社區“一老一小”等群體提供日間照料服務,同時培育孵化本地社區志愿者等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

            耄耋老人告別寂寞

            22歲的張佳欣是一名專職社工,參與了“為村暖心服務站”籌建工作。在調研過程中,看到很多老人每天的狀態是搬一個凳子坐在馬路邊看車來車往,一坐就是一整天,她不由感嘆:“我的爺爺奶奶也是這樣的年齡,老人們的孤獨,讓我感到很難過”。

            她和專職社工兼站長代海軍在村干部的協助下,走訪了每一戶人家,詳細記錄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老人所面臨的困境。

            當代海軍把即將運行的“為村暖心服務站”的事情向老人及其在外打工的子女介紹時,所有人將信將疑。

            2021年3月底,“為村暖心服務站”正式運行,之前介紹的免費午餐,有各種活動安排的公共空間,有專職社區工作人員給老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一一兌現。

            從開始的十幾位老人,到半個月后,除了那些身體硬朗,還離不開田地的老人,方圓一公里內能走動的75歲以上老人都來了,其中大部分80歲以上,最大的是99歲的楊國香。

            專職社工張佳欣每天為94歲的冉龍珍送飯。

            社工代海軍每隔一段時間都要來探望93歲的劉永念老人,除了代買生活用品,還專門陪著老人聊天,每次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

            有服務、有牽掛

            61歲的寧生明種植了3畝多出苗才1米的玉米,因一場大雨而全部倒秧,他說,當時他拄著雙拐立在田頭哭出了聲。

            因病截去了左腿的寧生明,照顧著腦癱的妻子和八旬父母。這3畝玉米,是寧生明早出晚歸,跪在地里種下的,他說“每天收工,身上粘的泥有幾斤重”。

            萬般無奈中,他試著撥通了“為村暖心服務站”的電話求助。代海軍立刻組織4名由社工和青年村民組成的志愿者團隊,連續在地里干了一天,及時把倒秧的玉米扶起填土壓實。

            寧生明心里感激,幾天后,他把自己用竹子編織的各種小巧精致的竹球、竹籃、竹船拿到“為村暖心服務站”,以示感謝。

            除了突發狀況,志愿者團隊還定期組織采購物資、探訪等服務。

            93歲的劉永念和63歲的兒子劉洪清住在離村委會7公里的山里,社工和志愿者們幾次送菜上門之后,讓劉永念有了牽掛,總是詢問“下次再來是什么時候?”

            社工及志愿者在為老人們服務的同時,也有收獲。代海軍說,老人拉著他的手,講孝道、講優良傳統,他把老人很多話記錄了下來,他認為鄉村的老人有自己的生活智慧,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鄉村社區文化,也是“為村暖心服務站”暖心工程的一部分。

            寧生明站在自家玉米地前。在志愿者團隊的幫助下,他渡過生活難關。

            61歲的寧生明因病在年輕時截去了左腿,現在除了種植田地,還照顧著腦癱的妻子,他的父親86歲,母親84歲。

            86歲的寧相武在干涸的渠里挖豬草用背簍背回家。

            在沒有“為村暖心服務站”的時候,很多老人每天的狀態是坐在路邊,一坐就是一整天。

            留守兒童的新家

            “如果有人不小心被燙傷了,要怎樣急救呀?”

            “沖、脫、泡、蓋、送!”孩子們興奮地將燙傷急救五字訣大聲喊出來。

            這是“為村暖心服務站”為6至12歲的留守兒童開設的三點半課堂。用故事和動畫植入科普內容,通過游戲互動的形式,讓兒童更易于學習防燙傷知識,從而提升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自運行以來,三點半課堂已先后組織社區孩子們開展了地震逃生安全演練、安全出行等主題活動,讓孩子們記住了很多安全知識。

            馬峰社區現有兒童300余人,外出務工人員則有約700人,青壯年大量外流造成了兒童課余時間照護的缺失。目前已有30多名兒童參與三點半課堂,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

            “為村暖心服務站”為6至12歲的留守兒童開設的三點半課堂,給孩子們帶來了歡樂和溫暖。

            11歲的陳黎娜在馬路上撿了一條奶狗,帶回社區“為村暖心服務站”。每天放學做完作業后,照料小狗。

            百個“為村暖心服務站”計劃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秘書長繆瑞蘭介紹:未來,“為村暖心服務站”將通過三個渠道落實后續發展資金支持:政府購買服務;公益資金;逐步開展一些如電商等創收的項目。

            下一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將結合鄉村振興的計劃,重點放置在全國的農村社區,通過借鑒馬峰社區的經驗,優化模式,逐步向農村社區推廣。2021年將聯合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等機構,初步預計建成100個“為村暖心服務站”。

            馬峰社區的“為村暖心服務站”,設有老人日間照料室和留守兒童三點半課堂。

            “為村暖心服務站”老人日間照料室里,愛書法的老人每天可以練字。

            寧生明是社區教授草編的志愿者,能編織100種物件。“為村暖心服務站”為他開設了網店增加收入。

            “為村暖心服務站”有很多高齡的夫妻。

            新京報首席記者 陳杰 攝影報道

            編輯 王子誠 殷楠  校對 趙琳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