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掰藥片”“藥片搗成粉”“沖劑減一半”……相信不少父母在給孩子喂藥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兒童用藥劑量如何精準拿捏,確保用藥安全,成為父母們的難題。在這背后,是兒童專用藥匱乏的困境。
“我國的化學藥品制劑中,專供兒童使用藥物的藥物少之又少,適宜兒童的劑型、規格也非常缺乏,尤其是低齡兒童、新生兒用藥普遍“成人化”。近年來,每年兩會基本都有代表委員提交(指出)類似議案、提案:兒童用藥靠手掰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2019年,湖南一位5歲的兒童因身體過敏服用抗過敏藥物,醫囑上寫的是吃3/5,但孩子的爸爸誤以為是吃3—5片,給孩子一次性喂了5片藥,導致孩子昏迷不醒而被緊急送醫。無獨有偶,2021年初,河南一位6歲大的男孩也因為過量服藥而造成藥物中毒。
兒童專用藥匱乏問題,根本上需要從藥物研發、生產上解決。但從全球來看,兒童用藥適宜的品種、數量、劑型都是相對較少的。這與兒童藥物開展研發、臨床試驗成本較高緊密相關,也與兒童本身器官尚未發育成熟、疾病進程特點有關。
不同于成人藥物,兒童藥物面對的人群數量較少,市場需求遠不如成人藥物,但研發投入多、要求高。同時,受限于家長讓兒童參與臨床試驗的意愿,兒童藥物開展臨床試驗較難,收集數據難度更大。
“手工拆分劑量準確性難以保證,由于大部分藥片、膠囊沒有分劑量標識,特別是1/3、1/5、1/7等分劈屬不規則分劈,更不容易把握劑量,而低于1/5片的分劈也不好操作,且分劑量越小,結果偏差也越大,治療效果可能受到影響,不良反應發生率也隨之升高。”揚州大學附屬醫院主任藥師黃富宏向記者分析,由于缺乏相應管理辦法,各地兒童用藥分劑量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停留在手工操作階段。
北京兒童醫院藥劑科王曉玲主任領銜的全國兒童藥分劑量課題組全國調研發現,手工操作容易造成藥品浪費與污染環境,由于兒童藥分劑量后存在大量藥品結余,造成剩余藥品及藥品包裝浪費,處理不當可能會對土地和水源污染,對整體生物鏈影響,同時有流向社會,被不法分子重新販賣風險。
不久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0—14歲兒童有25338萬人,占總人口的17.95%,兒童的健康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和國家未來。我國歷來重視兒童用藥的保障供應工作。
從印發《關于保障兒童用藥的若干意見》,對保障兒童用藥提出具體要求,到成立兒童用藥專家委員會,指導兒童藥品的審批及使用;從要求加強醫療機構兒童藥品配備,增加兒童用藥的可及性,到對兒童藥品實施優先審評審批等,陸續制定3批鼓勵研發申報兒童藥品清單……我國兒童用藥情況逐漸改善。2019年,我國醫保目錄調整中通過常規準入新增兒童用藥38個,2020版醫保目錄中兒童用藥的保障力度在逐漸加大。這些政策極大鼓勵了我國兒童藥物的研發,推動兒童藥物品種、劑型、規格逐年增加,提升了兒童用藥的安全性、依從性、便利性。
除了這些政策的落地,王曉玲、黃富宏建議,相關部門應該聯合制定出臺《兒童用藥分劑量管理辦法》,確保兒童用藥分劑量藥品準確性、穩定性。推動國內兒童用藥個性化調劑標準化、規范化、同質化。
同時,借鑒國外經驗,突破現有政策限制,探索藥品流通使用新模式,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允許制劑中間體、藥品大包裝在醫療機構使用,方便醫院藥品分劑量。由于兒童用藥分劑量在國內兒童醫院普遍存在,在藥品零差價銷售,無藥事服務費現狀下,建議制定兒童用藥調劑費,納入醫保付費項目,體現專業服務價值和醫院分劑量成本支出。(王永文)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