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一是總人口依然較多,但是出現了負增長。2020年,東北三省總人口9851萬人,接近1億人,規模依然較大,但比十年前減少了1101萬人。二是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處于正常范圍。三是老齡化程度較深,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提高了7.2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5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國家統計局公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東北地區人口占6.98%。與2010年相比,東北地區下降1.20個百分點。解決東北地區人口減少問題已迫在眉睫。
“即使放開政策,二胎、三胎也不愿生、不敢生”健康時報記者采訪了數十位東北居民,均如是告訴記者。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等專家認為,應該盡早放開生育限制。現在放開可能還有些作用。再晚一些放開,放開生育限制的政策就作用更小,更難影響人們的生育行為。此外,關鍵是生育政策背后的相關經濟社會政策也要調整,比如現在執行的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省級人口和計劃生育條例以及鼓勵少生相配套的經濟激勵政策等。
資料圖片,健康時報記者徐婷婷攝。
東北居民:即使政策放開,也不敢生、不愿生
“即使政策放開,也不會考慮生三胎、四胎或者更多。”黑龍江省大慶市人陳慧英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作為獨生子女,一直感覺很孤單,但計劃最多會生兩個孩子,多了也養不起。
在東北地區,大部分年輕人與陳慧英的想法一樣。“一個月收入就三四千,開放生育也得有錢養啊。”剛剛在沈陽買房的一對夫妻告訴記者:“我們夫妻都是獨生子女,即使放開政策,也只生一個,是有一點孤單,但一個孩子的話教育會好一點,生活會好一點,兩個孩子的話做什么都要打折扣。"
生育率與生育意愿雙低是東北地區面臨的現實窘境。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839號建議的答復》顯示,東北地區人口總量減少,折射出的是區域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社會政策等綜合性、系統性問題。比如,隨著資源枯竭和國家產業升級轉型,大批年輕勞動力無法在本地找到滿意的工作,只能流向經濟更好、工資更高的地區。東北邊境地區的生育政策相對寬松(如黑龍江省規定夫妻雙方均為邊境地區居民的可生育三個孩子),但生育意愿不高。
但從目前東北地區情況看,即使政策調整放開生育,依然無法扭轉低迷的生育率。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董克用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大家沒有生孩子的動力,加上撫養孩子成本增加。即使放開,恐怕低迷生育率也不會馬上改善”。
專家研判:如政策不調整,2050年前后我國將進入人口老齡化“高原”
“東北地區社會組織化程度高,響應國家計生政策徹底,當地生育行為轉變比較大。”董克用教授告訴健康時報記者,1960年出生的人可以說是第一批趕上計劃生育的主力軍,而今他們都開始退休,家里都是獨生子女,孩子贍養老人的壓力非常大。
《遼寧省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遼寧省戶籍總人口為4232.57萬人,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958.74萬人,總人口的22.65%。根據國際標準,此項占比超過10%既為老齡化社會,遼寧省的占比已達深度老齡化。
董克用教授表示,如果政策不調整,未來30年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時期。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將進入人口老齡化高原,3個人里面將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生育率低于預測,則老齡化速度會更快。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教授告訴記者,“就提升生育率水平而言,單純放開生育政策,不會有多大效果。全面兩孩政策落地5年,其政策效果已經證明,關鍵是生育政策背后的相關經濟社會政策也要調整,比如現在執行的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省級人口和計劃生育條例以及鼓勵少生相配套的經濟激勵政策等。” (王振雅)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