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是以網絡為介質的教學方式,通過網絡,學生與教師即使相隔萬里也可以開展教學活動。學生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真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4月14日,北京師范大學統計學院與作業幫聯合發布《重慶市中小學生在線學習大數據學情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借助作業幫積累的海量學習數據,對重慶市中小學生在線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揭示學習行為與效果的關系,以及學情的地區差異。
西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董小玉,重慶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陳小異,北京師范大學統計學院副教授陳瑾,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王飛,重慶市級骨干教師、重慶外國語學校高級教師蘭勇,重慶市優秀班主任、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老師楊林等專家學者、一線老師及家長代表參加了報告的研討會。
科技助力教育 重慶市在線教育用戶激增
重慶市在線教育用戶增長迅速。重慶市作業幫產品(包括直播課APP、作業幫APP和作業幫口算APP)的累計激活用戶設備數在2015至2020年間均呈逐年遞增趨勢,年平均增長101.04%。截至2020年,累計激活用戶設備近2000萬。其中作業幫APP的累計激活用戶設備在2016、2017年迎來增長高峰期,較前一年分別增長416.09%和114.73%。
圖 不同APP累計激活用戶設備情況
重慶市各區作業幫直播課累計用戶數中開州區排名第一,排名前三地區用戶總數占全市的15%,各地用戶分布較均衡。
疫情期間,作業幫積極助力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落實“停課不停學”工作部署,于2020年1月25日啟動“春季免費直播課”,5周時間全國累計報名人數達到3300萬,重慶市有50余萬人報名,在直轄市中報名人數排第一。
楊林說,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助力教育的重要性。疫情期間,作業幫直播課為教育相對薄弱地區的孩子們帶來了福音。教育資源突破地域、空間的制約,實現了教育資源均衡分享,推進了教育的均衡化發展,是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推進教育均衡化發展的體現。
在線教育時間空間靈活 教師教學獲幫助
2020年重慶市不同學科直播課年人均互動次數存在差異,數學年人均互動次數在三門學科中最高。
2020年,重慶市小學階段語文人均互動次數最多;初中、高中階段均是英語人均互動次數最多,物理次之。
圖 2020年重慶市不同學段不同學科學生人均互動次數情況
董小玉表示,由于在線教育時間空間靈活,它已經成為一種發展型的學習空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服務,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縮小學習差距。靈活性、互動性、場景性的學習空間,使學習者能夠自主掌握學習內容。線上線下構建教育的融合機制,在線教育對中小學生而言,具有交互性與吸引力,能夠讓學生從被動走向主動,進行線上線下的融合學習。
作業幫公共關系副總裁王家耀在研討會上表示,作業幫借助科技引領了在線教育發展的三次供給浪潮。其中,第三次浪潮正是以大數據、AI智能的應用,實現個性化教學,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公布大數據學情報告,是希望讓普惠教育更精準、優質、高效,也是作業幫社會責任的體現。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