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國產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大國重器示范科技自強

            2021-05-12 10:59:42     來源:京報網

            2019年底,中國新一代百億億次(E級)超級計算機的原型機型研制完成。國家“十三五”高性能計算專項課題3個E級超算的原型機系統——神威E級原型機、“天河三號”E級原型機和曙光E級原型機系統也全部完成交付。

            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有什么用途?

            研制一架大飛機要做全機風動試驗,過去的計算機要耗費2年,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仿真,6天就能完成;做500人規模的全基因組信息關聯性分析,原有計算機需要1年,利用超級計算機只需3個小時。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的重要歷史交匯點。站在這一歷史交匯點上,回望百年,中國共產黨為建設科技強國,砥礪奮進、開拓進取。

            ▲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科技成果來自科研大布局

            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五四運動以來,科學精神作為一種追求,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回顧百年,無數優秀的共產黨員、仁人志士、科學家,高舉科學旗幟,以勇于質疑、理性求知、實證求真的科學精神對中國社會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改造,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斗終生。

            從科學啟蒙到科學救國,進而到新中國“向科學進軍”及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歷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努力下,科學精神真正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讓科學技術和研究成果造福于社會,尊重科學,重視人才,在中國共產黨的科研大布局下,中國科技近百年來獲得了重大發展和諸多成果。

            1956年,中國首次召開全國科技大會,進行科研布局,制定了國家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1956-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多項當時發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務,成為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為了打造國之重器,很多科學家披荊斬棘,涌現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作為能體現一國在全球信息技術競爭中強國地位的國之重器,超級計算機的研發就是一個典型。

            20世紀70年代初期,外國科學家率先研制出了巨型計算機,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深刻影響了科學領域。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1978年,慈云桂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承擔了研制巨型計算機的任務。慈云桂教授立下軍令狀,6年時間一天不拖,預算經費一分不超,帶領研究團隊于1983年12月22日研發成功中國第一臺每秒運算一億次以上的“銀河”巨型機。

            ▲天河二號。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此后,天河一號、二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率領一群勤奮的科學家,也分別完成了“天河一號”和“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的研發。在研發過程中,他們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一年中僅春節期間休息3天,很多時候都需要在凌晨三四點鐘測算機器的新速度。

            正是基于他們的奉獻,2018年7月22日,國防科技大學和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聯合研發出了“天河三號E級原型機系統”。

            從1978年中國啟動首臺巨型機“銀河-I”研制到2010年“天河一號”首次摘下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第一名……時至今日,中國超級計算機的研制、創新、應用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領先的40年“超常速”發展。

            其間,在國家“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1997年6月4日,原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決定要制定和實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隨后由科技部組織實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亦稱“973計劃”。

            “973計劃”的戰略目標是加強原始性創新,在更深的層面和更廣泛的領域解決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以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為國家未來發展提供科學支撐;培養和造就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高科學素質、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以及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能承擔國家重點科技任務的科學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學科的綜合科學研究中心。

            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就是在這樣的科研戰略部署下研制成功的。當然,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也只是這時期科研布局的一個縮影,人工合成胰島素、青蒿素也是重要成果。

            ▲屠呦呦青蒿素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做實驗。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提升科研經費投入,中國科研發展進入快車道

            科研布局不僅源自對科技的認知和觀念,也得益于有了對科技正確理解的理念后所制定的科研政策。

            近百年來,中國對科技理念最大的轉變是1978年舉國痛定思痛之后,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隨后,科學的春天開始呈現,尊重知識和人才,倡導和重視科學的社會氛圍開始形成。

            其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科技研發經費的逐年提升——畢竟,從事科研除了尊重“巧婦”,還要避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這個政策之下,中國的研發經費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有了持續而又快速的增長:2018年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年-2018年年均增長20.0%,遠超同時期按現價計算的GDP年均增速。

            2014年中國研發經費首次突破2%,2018年升至2.18%,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按匯率折算,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科研經費的持續投入也讓中國的科研進入快車道,成果迭出。

            良好的激勵機制讓中國科技未來可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研人員又是第一生產力中最重要的生產力,要讓科技發展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對科研人員不僅要有尊重,還要有激勵,讓其有強大的獲得感。

            ▲2019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圖片來源:新華網。

            2015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2016年2月26日國務院出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若干規定》,2016年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國辦發〔2016〕28號),這三份文件被稱為中國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

            其中的一個重要規定是,國家財政支持的科技項目所產生的科技成果,在轉化應用中的收益凈收入50%以上可由發明人享受。

            這些政策體現出一種進步,當科研成果既能造福社會,又能與個人的獲得和利益掛鉤時,科研人員就會有更大的動力,迸發出更大的潛能,把聰明和睿智全部投入到創新研究中,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將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盡管這樣的激勵計劃還要細化和落實,但是良好的政策會讓中國的科技成果迭出,未來可期。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這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高度契合,使科技創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緊相連。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科研人員戮力前行,奮斗不止,中國必將屹立于世界科技強國之林。

            □張田勘(專欄作者)

            編輯:陳靜 實習生:唐杰婧 校對:吳興發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