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劉傳書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深入淺出地講述“量子黑科技:創新趨勢與產業化前景”,這是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博研商學院、深圳企業聯合會聯合主辦的“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的首講。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將是一個高端的開放型的講壇,以促進科研與產業的發展深度交流,增強深圳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氛圍為目的,在全球邀請在科技創新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院士及科學家分享前沿科技發展、形勢、創新知識。
圖為科技創新院士辦公廳首講現場。劉傳書攝
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促進科技創新
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唐惠建表示,發起創辦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這個項目可以為社會解惑,為企業解難,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深圳市企業聯合會執行會長康永魁認為,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著眼全球前沿科技,能夠帶給深圳企業以及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的投資機構、企業以及企業家們一個嶄新的視野,帶給他們新的機會和新的前景戰略前景的前瞻性展望。
博研商學院院長徐曉良表示,希望報告廳能夠跟企業有所對接、有所關聯,給廣大企業家有一些啟發,促進科技成果的對接、轉化,賦能企業的轉型、升級與發展。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思平受邀擔任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主持人,他認為,科技創新不僅需要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應用研究的創新、企業市場的開發,更需要制度、體制、機制的創新,需要政府轉變職能,為科技創新提供很好的環境、政策和各方面的條件,也更需要調動市場主體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這樣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促進科技創新。
首講聚焦量子黑科技,王建宇院士談“墨子號”和中國的科技創新
作為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的首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原院長王建宇,圍繞“量子黑科技:創新趨勢與產業化前景”做主題演講。
王建宇院士說,量子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個偉大的發現中之一,并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沒有量子力學、沒有量子論的發現就沒有我們的集成電路、沒有我們的半導體的工業,甚至說大家手上的手機都會通通沒了。
王建宇介紹,2016年8月16日,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并于2017年1月18日正式交付,目前已完成在軌量子實驗任務。“墨子號”量子實驗衛星的發射,讓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站在世界前沿,并在國際上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作為全球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的副總設計師、衛星總指揮,在王建宇院士看來,“墨子號”成功的基礎主要在于四個方面,一是中國的航天技術和空間激光技術已有長足的進步,航天器的發射的數量居國際第二;二是多年的開放,為我國科學家的原創提供了條件,為“墨子號”注入了靈魂;三是多學科融合交叉、強強聯合,量子衛星在空間光電技術上的主要進步;四是中國的科研組織和管理模式,為“墨子號”的成功發射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王建宇總結了他對中國式科技創新的思考。他認為,原創的科學思想是靈魂,管理層的快速決策,是資源保障;兵團式的多團隊聯合以及科學團隊和工程團隊的互補都很重要。同時,王建宇院士也講到,這里面長遠發展來說也有一些問題:比如科技創新過程中,事情做成了也有科研團隊的能力方面的因素,也不排除運氣比較好,因此國家長期的支持很重要。再就是,要有寬容失敗的文化,這一點是最難的,并且要能夠在破壞性創新中發展高技術,有助于從跟蹤到引領。此外,對不同的人才要有不同的評價體系。
擁有了量子技術,人類生活方式會有怎樣的改變
王建宇院士說,20世紀20年代以后,量子力學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各個學科,比如半導體物理、量子化學,生物有量子生物學,量子實際上已經五花八門都滲透下去了,所以在很多的地方都會起作用。例如基于原子干涉的量子陀螺儀,其測量精度比傳統的高精度陀螺儀的精度高幾個數量級,可實現潛艇半年以上的自主導航;例如量子定位系統,實現超高精度的定位;例如量子雷達,讓人不可隱形;例如量子計算,可以比傳統的計算方法要快好多倍。
對于社會上一些人對量子通信的誤解,比如有些人認為量子通信是不是比光通信還要先進,將來是不是要把光通信替代掉等等疑問,王建宇院士做出了澄清,他說,量子通信并不是要替代光通信,量子通信是現代通信手段的一種補充,在通信當中只產生密鑰做保密的保障。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