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正在從“以產品為中心的時代”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時代,更貼近用戶的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呼嘯而來。針對這種趨勢,上汽集團圍繞智己汽車、R品牌高端智能電動汽車、上汽大通、智能重卡和Robotaxi等項目,全力推動技術創新。
在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看來,以電動、智能為特征的發展新動能,正在構筑起下一輪產業競爭的新賽道。包括5G通訊、邊緣計算車用芯片、高性能電池、基礎軟件等技術,將是新賽道上的新路標。
可能誰也沒有想到,經歷新冠肺炎疫情風暴沖擊后,正在緩慢恢復的全球制造業,竟然被一艘輪船扼住復蘇的咽喉。
3月23日,兩萬標箱長榮海運集裝箱船“長賜號”因機艙突然失電,橫向堵死蘇伊士運河,造成40年來該運河最嚴重的中斷事故。據估計,此次蘇伊士運河中斷使全球貿易每小時損失約4億美元,相當于每分鐘約損失670萬美元。
更重要的是,作為連通亞歐的主要航道,全球約25%的集運箱量都必須通過蘇伊士運河運輸。因此蘇伊士運河阻塞,讓本已緊張到極致的全球供應鏈進一步吃緊,波及影響到各個行業。
其中,全球汽車產業就是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的分析報告指出,由于歐洲制造業特別是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一直奉行“準時制庫存管理”原則,以實現最大化資本效率,因此不會大量囤積原材料。在蘇伊士運河阻塞的情況下,物流一旦受阻,就可能導致汽車生產中斷。
“由于全球汽車芯片短缺,許多歐美汽車大廠已面臨停產潮,如今在蘇伊士運河阻塞的情況下,全球汽車產業或將面臨更大沖擊。”穆迪相關分析師分析說。
事實上,近兩年“芯片危機”“被軟硬件掣肘”“被核心技術卡脖子”等關鍵詞成為汽車圈熱議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行業從業者意識到,只有實現關鍵軟硬件技術的突破,才能真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國汽車產業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如今在規模和效益上已經處于全球領先位置。”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汽車研發之路就如同走‘象牙塔’,頂端的核心軟硬件技術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想要在未來的發展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全力向前探索。”
正如崔東樹所言,此次“缺芯”危機不但敲響了行業警鐘,更時刻提醒中國汽車品牌必須走“自立自強”的技術發展之路。近幾年,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國品牌正不斷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加大關鍵領域的研發投入,吹響科技自強的號角。
“芯片荒”背后的深思與行動
隨著科技行業的飛躍式發展,如今芯片的舞臺早已不局限于計算機,而成了幾乎所有電子產品中最關鍵、最昂貴的部件。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特定市場需求出人意料地激增,造成了短期供應需求的加大,從而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芯片短缺。
海納金融集團的行業分銷商數據顯示,今年2月,芯片交貨時間(芯片訂單下達到實際交貨的時間)自2017年開始收集數據以來,平均首次延長至15周。博通公司的交貨時間則從2020年2月的12.2周延長至22.2周。
芯片供應緊縮,同樣使全球汽車制造商陷入了困境,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爆發的汽車芯片問題一直持續至今。今年3月以來,沃爾沃、通用、福特、豐田、本田、日產、蔚來等車企陸續表示,因半導體的供應緊張暫停部分工廠的生產計劃。
根據AutoForecast Solutions統計,截至目前,芯片短缺已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115.7萬輛,預計在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將因此減產超過200萬輛。
“芯片是所有行業的短板。芯片是技術壁壘最高、全球集中度最高的產業。全世界的芯片都是集中在少數國家設計,少數國家和地區生產,供應全世界,供應各行業應用。缺芯片是歷史造成的,不但汽車產業缺,其他產業也缺。”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聯席理事長董揚直言。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汽車芯片主要依賴進口,汽車芯片在國內采購的比例約為5%-10%,其余90%-95%需要進口。“這種狀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產業安全風險大,二是不能滿足我國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需求。”董揚說。
在他看來,目前我國汽車產業進入創新發展階段,汽車整車、零部件與汽車芯片的關系不再是以前簡單的采購供應關系,而是協同配合關系。因此,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需要有“就近的、同區域的、強大的”汽車芯片產業。
他建議說,中國汽車產業要抓緊構建適合汽車芯片發展的產業生態,“中國汽車芯片發展的近期目標是防止‘斷供’,中期目標是促進汽車技術各領域協同創新,遠期目標則是實現中國汽車產銷大國的擔當,促進世界汽車產業技術進步。”
但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的眼中,現在芯片短缺的問題暴露出來,對于國內汽車行業或者半導體行業來講也未嘗不是“好事”。
“缺芯”能夠讓大家更加重視芯片的研發,也為發展芯片技術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讓國內企業有機會真正成長起來。”李邵華對記者說,“我們認為汽車芯片自主化是一定會實現的,我們能夠把更多社會資源進行調配,形成一個比較好的環境,為補齊短板提供有利的發展土壤。”
瞄準新賽道上的新路標
如果仔細翻看近幾年全國兩會汽車行業代表、委員的發言,就會發現諸如“抓住核心技術”“軟硬件協同發展”等成了其中反復提及的關鍵概念。
“不難看出,‘缺芯’危機只是全球汽車企業向軟硬件領域探索的一個縮影。”汽車行業分析師劉志超說,“未來,想要在科技浪潮中快速轉型升級,汽車企業們還需要攻克數道難題。”
對于這一話題,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有著自己的思考。“如今,具有135年歷史的汽車業,已從一個‘硬件為主’的工業產品,煥新成為一個自學習、自進化、自成長的‘軟硬兼備’的智能化終端,成了一個會行走的‘智慧新物種’。”
在陳虹看來,以電動智能為特征的發展新動能,正在構筑起下一輪產業競爭的新賽道。包括5G通訊、邊緣計算車用芯片、高性能電池、基礎軟件等技術,將是新賽道上的新路標。
近日,在全球首個汽車SOA開發者大會——上汽零束SOA平臺開發者大會上,上汽集團宣布將打通汽車硬件、軟件、數據之間的隔閡,尋找智能汽車全棧解決方案,推動汽車產業進入“數據決定體驗、軟件定義汽車”的新時代。
上汽集團在此次大會上宣布,“十四五”期間,將在智能電動等創新領域投入3000億元,全面向高科技企業轉型。在智能網聯領域,上汽將圍繞“一三五”戰略構想,加快推動自主創新。
陳虹介紹,“一”代表“以用戶為中心”;“三”代表智能網聯化產品、智能網聯化體系和智能網聯化生態三大方向;“五”代表軟件、人工智能、網絡信息安全、大數據和云計算五大核心技術能力。
顯然,汽車產業正在從“以產品為中心的時代”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時代,更貼近用戶的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呼嘯而來。針對這種趨勢,上汽集團已經作好了準備,圍繞智己汽車、R品牌高端智能電動汽車、上汽大通、智能重卡和Robotaxi等項目,上汽集團全力推動技術創新。
此外,在此次大會上,針對如今“汽車軟硬件逐鹿”的大方向,上汽零束提出了“銀河全棧解決方案”,涵蓋了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SOA軟件平臺、智能汽車數據工廠、全棧OTA和網絡安全方案四大基礎技術解決方案,以及端到端為用戶帶來極致體驗的智能化場景服務平臺。
具體來看,硬件方面,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實現了硬件的可插、可拔、可擴展;軟件方面,SOA軟件平臺實現了軟件的可買、可賣、可訂閱;數據方面,數據工廠實現了智能汽車的不斷自學習、自成長、自進化。
“如果把智能汽車比喻成一座‘比特幣金礦’,那么用戶、極客、汽車廠商、供應商、其他第三方開發者,都將在開發者平臺上擁有‘專屬挖礦機器’,能夠DIY自己的數字化應用。”談及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時,陳虹生動地比喻說。
因此,開發者平臺是軟件產品的孵化器,也是上汽零束SOA軟件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發者平臺,上汽全面開放智能汽車硬件計算能力和軟件服務能力,攜手各界開發者打造智能汽車全新生態。開發者平臺將提供在線調試工具及仿真環境,在確保代碼質量的同時,幫助開發者快速完成車端應用功能開發。
此外,通過平臺后臺管理系統,開發者能對賬號權限、應用風控及內容進行管理,實現軟件在應用市場的審核、上架等。
據了解,目前,上汽零束已經為開發者開放了680項車端服務、980項云端服務、260項數據服務,覆蓋車設車控、智能駕駛、信息娛樂、智能網聯、數據訓練等20多個領域。在此基礎上,上汽零束和首批萬名開發者一起,攜手打造了數十個智能汽車專屬應用場景,幾百個用戶“千人千面”模式, 以及部分典型的汽車智能化應用。
“打通終端用戶、汽車廠家及第三方開發者之間的阻塞,汽車企業就能打造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各方開發者共同參與、合作共贏的智能汽車生態。”劉志超分析說,“從此,用戶只能被動接受企業產品和技術的傳統方式將被顛覆,‘共建共贏共享’關系將真正推動汽車行業從封閉走向開放。”
陳虹透露稱,為全速駛入新賽道,上汽正在全力打造新引擎,加快形成“云管端”一體化的全棧式解決方案。“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SOA軟件平臺”等最新技術,將于今明兩年在智己汽車和R汽車高端智能電動產品上陸續落地。
顯然,在被“新冠肺炎疫情”和“缺芯危機”兩片烏云籠罩的汽車行業中,以上汽集團為代表的中國品牌,正在積極整合資源進行技術反攻,全速探索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大陸。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真齊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