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
張文麗?杜?英
“泱泱洮河,穿山越嶺,潤澤隴原,流芳百世。”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新老城區交界處,圓夢廣場中央矗立的引洮圓夢紀念碑上,刻繪了隴中旱塬百姓翹首期盼半個多世紀的引洮工程試通水成功的歷史時刻。
春風躍馬望洮河。
截至2020年底,被喻為“隴上都江堰”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累計輸送4.58億立方米水上旱塬,將隴中山河滋潤得生機勃勃。
直待引洮入塬來
“千百年來,十年九旱的甘肅中部地區備受缺水之苦,每遇旱情,禾苗枯萎,水窖干涸……”不解水困,無以脫貧,碑記銘刻的這段歷史,道出了隴中人對洮河清流的祈盼。
“小時候來回一小時挑泉水吃,后來挖集雨水窖,滲出的地下水都是堿水,兩丈深的水窖里泥一丈水一丈,種地一直只能靠天吃飯。”88歲的巉口鎮張灣村老人程杰回憶。他見證了從吃苦咸水到喝上洮河自來水的滄桑變遷,也參與了1958年引洮工程的開工建設,但受財力、技術條件等制約,該工程于1961年被迫停工。
“7號洞我印象最深,洞里水攙著沙子一直往下流,打通是個難事情啊。”程杰一直記掛著幾十年前的未竟之夢,“如同豆腐里面鑿洞。”安定區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陳俊的大伯參與過早期引洮工程建設,他解釋道:“用凍結法施工,在含水土層內鉆孔打入鋼管,導入循環的液氮,使周邊的地層凍結,就能施工了。”
2006年11月,浩蕩的引洮供水一期主體工程再次開工,陳俊接替長輩們圓夢。建設者們力克涌水、涌沙、塌方等地質難題,打通總干渠18座隧洞,終于在2014年底建成。
“以前去鎮上運一趟水成本得70多元錢,現在一方水才3.5元錢。”程杰老人向記者展示了家里的自來水和亮堂的洗漱間,憶苦思甜間不禁感嘆,“飲水思源,不忘黨恩。”
涓涓洮水潤萬家
“工程于洮河甘南州卓尼縣境內九甸峽引水,規劃總引水量5.5億立方米,一、二期工程受益總人口425萬人,是甘肅迄今為止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定西市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王繼宗說,一期工程覆蓋范圍由規劃之初的安定、隴西、渭源、臨洮、榆中、會寧6縣區,增加了通渭和天水城區,受益人口由154萬人增至308.5萬人,并且徹底解決了受益區水資源極度短缺問題,改善了飲用水水質。
引洮一期工程供水分配定西市1.73億立方米,占總調水量的79%。“從引洮總干渠9號隧洞出口引水,通過地表水常規強化水處理后,經由泵站送到高出300多米的山頂蓄水池,就能以自流的方式送到農村實現安全飲水入戶。”在供給定西市安定區33萬城鎮人口和安定、臨洮、隴西30個鄉鎮39萬農村人口的內官水廠內,負責人介紹說。
內官水廠是定西市最大的水處理廠,日處理水規模可達到11萬立方米。引洮二期建成后,這里的日處理水規模將達到17萬立方米,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生產生活生態以及農村人畜引水問題,結束定西人民祖祖輩輩飲用苦咸水的歷史。
改寫靠天吃飯史
決戰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解鎖產業發展是關鍵。為迎接引洮工程,定西市安定區配套田間斗、農渠管線921公里,灌溉面積16.1萬畝。有了洮河水,全區種上了芹菜、紫甘藍、紅筍等高原夏菜,吸引了浙江、廣東等地的菜商每年跨越千里趕到這里采購。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