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有兩天去鎮衛生院開會,一開就是一整天,這兩天不能在村衛生室待著,看不了病。”安徽省亳州市某村衛生室醫生市馬青(化名)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曾經填不完的表格,應付不完的上級檢查,現在又有了開不完的會議……這些問題都讓基層醫生應接不暇、疲憊不堪。2019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
如今,基層減負已有兩年,基層減負的效果怎么樣?馬青向健康時報記者反饋了自己作為村醫的體驗。
健康時報 李蔚海攝
馬青是一名57歲的村醫,已為村民看病近30年。從前他以為當村醫就是“讓偏遠地區的患者更快地看得上病”。但最近幾年,數不完的表格占據著他每天的生活,“現在好了,很多進行了電腦操作的數據化處理,表格也沒有以往多了。”
但沒想到,他能為患者看病的時間還是越來越少,生活被很多各種會議占據著。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現在每周五個工作日,至少有兩天得去鎮衛生院開會,有些事情就是三言兩語,電話或微信就能解決的事情,一開就耽誤一整天。”
“在會上把通知的內容一句一句念一遍,還有很多官話、套話,有的內容直接微信通知就能實現。除此之外,每次開會,都讓大家拍很多看病照片與填表照片,在會議過程中一一呈現出來。”提及會議內容,馬青表示,平時開的會議涉及醫保、藥品等各種通知。
2019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向社會發布《關于印發衛生健康系統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措施的通知》指出,圍繞加強信息化管理、精簡會議文件、減輕醫務人員不合理負擔等5方面制定了19項為基層和醫務人員減負措施。
“很多時候,我覺得鎮衛生院都經常為了開會而開會,為發文而發文,給我們村醫提出各種各樣不合理的要求。”從提出“基層減負”,現在兩年過去了,馬青說:“現在依然每周去參會,而且時間很長,希望把基層減負落到實處。”
馬青建議,“如果每個會都把重復、無聊的官話套話去掉,可能一個會十分鐘就開完了,如果可以不去鎮衛生院開的,通過微信或電話通知,也能給更多患者看上病。” (孔天驕)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