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安排,《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0年)》于3月1日起正式啟用。3月接近尾聲,近日多位患者向健康時報記者反映,此次醫保目錄新增調整的藥品仍然無法在醫院正常享受醫保報銷,包括創新藥達必妥(度普利尤單抗注射液)和肝癌一線藥樂衛瑪(侖伐替尼)等。
患者注射完的度普利尤單抗注射液,受訪者供圖。
藥品進了醫保目錄,患者卻享受不到
新規執行首日,上海、四川等地了開出了度普利尤單抗注射液納入醫保報銷后的首張處方。但身在深圳的琳琳(化名)卻沒有這么幸運。
創新藥度普利尤單抗注射液是新版醫保目錄中唯一一個治療中重度特應性皮炎的靶向生物制劑,用于對傳統治療無效、有禁忌或不耐受的中重度特應性皮炎。
3月21日,琳琳在定點藥房自費6320元購買了一盒兩支度普利尤單抗注射液,完成了第七次注射。
“這是一個月的藥量,如果進了醫保就能報銷70%,能省4400多元呢。醫院說,是廣東省醫保系統的問題,流程還沒走完,醫院也還沒有藥,還在申請。但這個費用后期也不會退。我還是個學生,這些錢真的不算少。說好的3月1日執行呢?北京、上海、寧波、天津好幾個城市醫院都能報了,深圳還得自費。”琳琳說。
來自西安的肝癌患者小寧(化名)也遭遇了類似難題。幾天前,小寧得知肝癌一線藥侖伐替尼3月1日開始進醫保目錄后,滿心期盼地去西安某三甲醫院開藥,“可醫院說還沒有接到醫保的通知,只能按沒有享受醫保的價格買。”
侖伐替尼進醫保目錄前價格為16800元一盒,醫保談判后降價80.7%,單盒價格降至3240元,再按門診70%的報銷比例,單盒只需972元。
小寧告訴記者,普通肝癌患者一個月需要用3-4盒侖伐替尼,雖然原來會有贈藥,一個月也至少要花2-3萬元,而醫保報銷后,患者自付的價格僅需不到4000元,創新藥納入醫保確實能夠減輕不少負擔。“這種藥本來就不是每家醫院都有,患者就指望那么幾家醫院,醫院說不行我們患者只能繼續等。”
截至發稿前,記者多次嘗試聯系該醫院,但電話一直無法接通。
藥品進了醫保,能否進醫院仍是未知數
健康時報記者發現,每年國家醫保談判所覆蓋的藥品,通常涉及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罕見病等重大疾病治療領域,且多為臨床價值較高但價格相對較貴的藥品。根據中國藥學會對1420家二、三級樣本醫院的統計數據,2018-2019年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腫瘤創新藥,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進院比例僅為15%-25%。
一直關注創新藥落地問題的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姚樹坤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表示,被納入醫保報銷的創新藥在大部分醫院仍面臨落地難,醫院與醫院之間差距較大,“通過談判納入醫保目錄中的藥品有的醫院進百分之五六十、六七十,有的只進兩三個、三四個品種”。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療保險服務處處長冷家驊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指出,首先,最新公布的醫保目錄涵蓋2800種藥物,任何一家醫療機構都不可能配齊全部品種。其次,醫院準入藥品的目的是滿足臨床診療需求,因此院內目錄的確定都與該機構的實際診療范圍和服務能力密切相關,同時還要考慮到運營成本方面的因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建議患者在就醫時應盡量做到充分的咨詢和溝通,選擇合適的醫療機構接受診療。醫療保障只有與規范高效的診療行為協同一致才能確保患者最終獲益。
醫院藥事會或1年1次,而醫保目錄有效期僅為2年
通常來說,藥物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后,國家醫保局會和國家衛健委聯合發布文件,要求各省市強制掛網并更新價格,接著各家醫院需要召開藥事管理委員會會議,藥事委員會專家討論和審批后,藥才能進院。
據北京某三甲醫院醫保辦主任介紹,國家對醫院的藥品數量是有規定的,只有一定數量的藥能夠納入到常規目錄當中,如果要新增一個,就意味著要剔除一個,具體到每家醫院新增哪款藥、哪款藥則要經過各醫院藥事委員會的討論和審批,結合臨床需求、經濟性等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后,才能做出最終的決定。
姚樹坤曾向《南方周末》透露,藥事委員會開會的頻率,決定著新藥進入醫院藥房的快慢程度。但目前大部分醫院召開藥事會的頻率很低,一般一年一次或半年一次。而國家醫保目錄每次談判的有效期為2年,部分談判藥品還未順利進院,就已過了談判協議期。“總體來說,公立醫院進新藥的速度還是太慢了。”
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應建立醫院以外的其他通路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原副院長丁潔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兩會健康策”直播中說,雖然一些藥物進了醫保了,包括國家談判制度是非常令人歡欣鼓舞的,使昂貴的藥價能夠降下來,但是依然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好多患者都在說藥價降下來了,但是進不了醫院,患者還是拿不到,這就是所謂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冷家驊表示,想要解決藥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還有待于采用一些創新的模式。目前,疾病診療活動還是以獨立的醫療機構作為主要承載對象,如前所述,診療能力與藥品保障之間難以達到百分之百的匹配。針對這一困境,各統籌地區也在積極嘗試開辟創新藥醫院準入之外的第二條通路。外配處方、協議或定點藥店與醫院互相補充的“雙通路”模式方興未艾。如果做好質量控制和醫保基金監管工作,結合目前國家大力倡導的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醫保服務就有望顯著提高藥物可及性,跨越患者面前的“最后的一公里。(邱越)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