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近六成青年入睡晚?專家:人類還沒有進化到適合熬夜的“體質”

            2021-03-22 09:47:58     來源:健康時報網

            近日,一項對2002名18-35歲青年進行睡眠相關問題的調查顯示,近六成(59.5%)受訪青年夜里習慣了晚睡,入睡時間均在23點以后。同時,受訪數據顯示,睡眠質量差同時也帶來了“易感到疲勞困倦”“注意力難集中”“頭暈、內分泌紊亂等身體問題”“情緒不穩定,易煩躁、焦慮”“記憶力減退”等影響。

             入睡時間晚對身體有影響嗎?睡眠時間只要滿足6-8小時即可?現在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意早睡?為什么總是睡不夠、睡不醒?睡眠問題困擾很久了,日常入睡困難,怎么辦? 

            針對這些睡眠相關的問題,健康時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醫師徐蔚海教授,為大家一一進行解答。

             入睡時間晚對身體有影響嗎?

            “答案是肯定的!”

            徐蔚海教授表示,人的睡眠節律和生活節律是有一定規律性的,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生理時鐘/日節律”。23點之后再睡,不符合人類正常的睡眠規律,會影響正常神經-內分泌功能,影響身體健康。

             睡眠時間只要滿足6-8小時即可?

            睡眠時間,不同年齡需求也不同,比如小孩的睡眠時間較長,老年人睡眠時間較短。一般來說,成年人睡眠范圍多數為6-8小時。徐教授解釋,其實睡眠時間夠不夠也可以根據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來判斷:有些人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但是第二天依然精力充沛,正常生活和工作均不受影響,那么說明他的睡眠效率很高,就不必要求一定要睡夠6-8小時。

            另外,除了要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還應該符合正常的睡眠規律。徐教授建議,要盡量在10點之前睡覺。

            因為人的生物鐘主要受到光影響,從生物進化角度來講,天黑了、光線暗了,人體就開始分泌褪黑素等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在“提醒你要睡覺”了。如果非要等到天亮才睡,那么褪黑素的分泌就容易紊亂,導致入睡更加困難。

             

            現在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意早睡?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問卷等多項調查顯示,6成年輕人入睡時間晚于23點。對此,徐蔚海教授解釋,這主要是受到環境因素和人類發明的影響,其中,燈光對睡眠的影響最大。古人因為物質條件有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好地遵循了自然規律;而現代人因為電燈、電視、電子游戲等發明豐富了夜生活,進而對睡眠影響程度越來越深,越不容易早睡。

            其實,現代人的身體結構及生物節律和古代人差不多,并沒有進化到能夠適應現代環境(熬夜)的體質,所以熬夜晚睡需要節制,不利于身體健康。當然,有研究顯示,具有“夜貓子”基因的人即使晚睡也能保證第二天精力充沛,這些人屬于天生就具備了“夜貓子”特性,徐教授如是說。

            為什么總是睡不夠、睡不醒?太能睡算睡眠障礙么?

            “這需要臨床上長期、大量隨訪才能得出結論。目前,還沒有基于‘年輕人睡眠時間久’的大量流行病學數據。”徐教授對健康時報記者說,“一般來說,只要不影響第二天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多睡一些應該問題不大。”

            但是,有些睡眠太久的現象需要引起注意。比如,一些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因為身體病變,會有睡覺時間特別長的臨床表現。

             日常入睡困難,怎么辦?

            針對入睡困難,徐教授給出了幾點建議。首先,要調整睡眠節律,保證良好的生活節律,我們強調10點之前就要睡覺。

            第二,要養成睡眠的“條件反射”。首先,要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入睡,如果今天9點睡、明天11點睡、后天12點睡,這樣很難形成條件反射。而在固定時間去睡覺,會形成條件反射,從而更容易入睡。此外,在相對固定的地點睡覺。盡量不要在床上看書、看電視、打游戲,如果床只是睡覺的地點,就會形成睡覺地點的“條件反射”,促進快速入眠。

            另外,如果睡眠質量差、嚴重的影響正常生活,還要考慮是否患有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此類情況建議及時就醫,遵醫囑。(陳龍飛)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