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由北京市社會組織發展服務中心及其運營方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和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公益1+1之溢彩星光社區老人關愛服務項目啟動發布會暨項目設計培訓”順利召開。會上北京市社會組織管理中心許偉書記宣布“公益1+1”之溢彩星光資助行動正式啟動。泰康溢彩基金會將資助100萬元支持北京市及雄安新區的社會服務機構開展社區老人關愛服務項目,推動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服務中心及北京協作者則為社會服務機構提供全過程的支持性監測,保障項目實施質量,提升入圍機構的項目管理與服務能力。
北京市社會組織管理中心黨委書記許偉、北京市民政局養老工作處處長余翰林、市社會組織管理中心基金會處處長唐曉明、市社會組織管理中心服務發展處處長牛方杰、泰康溢彩基金會理事長應惟偉、秘書長趙力文、北京協作者主任李濤出席了本次發布會,現場邀請了10家社會組織代表參會,包括健康促進、失能照護、文化助老、臨終關懷等多種服務類別的助老服務機構,線上觀看直播的人數超過1000人次。
多方攜手,共同創新社區為老服務模式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步入“中度老齡化”時代,60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將達到3億。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多方力量的參與和行動。另一方面,近幾年我國社會工作、社會組織得到長足發展,截止到2020年10月,我國已有服務老年人的社會組織3.68萬家,他們將在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北京市社會組織管理中心的指導下,發展服務中心及其運營方北京協作者啟動“公益1+1”資助行動。希望充分整合支持性組織的平臺優勢、基金會和企業等資助方的資源優勢和社會服務機構的行動優勢,攜手服務困難人群,有效解決社會問題。“公益1+1”秉持“一個前提,兩個明確,兩不限,兩鼓勵”的基本原則,面向社會服務機構發布資助項目,不限定服務方式和資金用途。發展服務中心和北京協作者結合專業支持資源,開展支持性監測評估,保障項目服務質量,促進項目服務創新,共同推介項目服務成果。此次“溢彩星光社區老人關愛服務項目”即是公益1+1資助行動系列中專門針對老年人服務與資源的支持。
許偉書記表示,社會組織管理中心一直很重視“公益1+1”的系列行動,此次聯合泰康溢彩基金會,發起“溢彩星光社區老人關愛服務項目”,是為老服務領域的第一個“公益1+1”。希望社會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精準對接社區老人需求,設計出真正讓老人滿意、為家庭解困、助力社會和諧發展的好項目,讓社區老人流光溢彩、幸福滿滿。此次專門針對雄安新區開放資助,這是助力京津冀一體化、推進老齡事業協同發展的有益嘗試,有利于探索規律、摸索路子、形成經驗,為以后大城市群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積累素材、提供借鑒。
北京市民政局養老工作處處長余翰林表示,目前北京每天有500人進入60周歲老年人行列,有120人邁入80歲行列。養老問題,不僅僅是民生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一個經濟問題,甚至是上升為一個政治問題。作為養老工作的主管處室,非常渴望社會組織加入到養老服務行列來,形成一種政府、家庭、社會三駕馬車齊驅并進抓養老的局面!共同發力,解決養老工作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
泰康溢彩基金會理事長應惟偉表示,基金會由泰康保險集團發起,一直堅持“關愛生命,造福民生”的初心使命,通過支持助老、助學、助醫等項目,幫助更多人享有健康快樂的生活。基金會發起的“溢彩千家養老機構資助項目”通過資助適老康復設備、培訓養老從業者等方式,賦能養老機構發展,兩年來已在全國資助養老機構超過100家,幫助3萬余名老人享有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泰康溢彩基金會還將依托泰康在醫養大健康領域的資源優勢,組織公益講師就長壽時代的應對方案、老人健康促進等主題進行分享,幫助社會組織更好地為老服務。
前置項目設計培訓,助力社會服務機構申報
發布會后,溢彩星光項目組邀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周曉春博士開展項目設計的主題培訓。周老師主要圍繞項目書設計及養老服務領域相關項目案例進行了詳細闡述,幫助社會組織提升項目設計能力,精準識別社區老人需求,提升助老服務的專業性。
本次發布會是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參加的社會服務機構通過網絡和現場互動。北京協作者專業支持部主任楊玳瑁介紹了項目征集的要求并進行了答疑。據了解,入選的項目最高將獲得10萬元的資助,項目征集將會持續到3月29日零點。之后溢彩星光項目組將開展評審工作,最終入圍的項目不僅會獲得資金支持,也將在項目執行的不同階段獲得發展服務中心、北京協作者和泰康溢彩基金會提供的專業支持服務,包括專題培訓、一對一督導和同伴圓桌輔導會等,在保障項目質量的同時,提升社會服務機構的項目運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與政府、基金會、企業和支持平臺之間的資源共享、伙伴共生、價值共創的協作關系。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閆彤
編輯:王瓊
流程編輯 邰紹峰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