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醫院主任心理師姜長青認為,根據被困礦工傳回來的紙條判斷,他們處于和外界可以溝通交流的狀態,可初步判斷,這些被困礦工目前尚未出現心理創傷。
全文3023字,閱讀約需6分鐘
新京報記者 周思雅 彭沖 齊超 實習生 謝婧雯 編輯 左燕燕 校對 李立軍
1月19日,山東棲霞金礦事故第九天,井下有22名被困礦工,救援仍在繼續。
現場醫護人員表示,已向井下投放4次營養液。醫護人員與井下溝通了解到,原先有一兩名礦工昏迷,現在可以行走;一名頭部受傷的礦工通過消毒和紗布包扎,情況有所改善。
04:02
據新華社19日報道,今日午間,重癥醫學、營養、神經外科、職業病與中毒醫學、心理干預等5名國家級專家趕赴當地,強化救治力量。
北京安定醫院主任心理師姜長青認為,根據被困礦工傳回來的紙條判斷,他們處于和外界可以溝通交流的狀態,可初步判斷,這些被困礦工目前尚未出現心理創傷。
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則表示,當人長期處在狹小黑暗的潮濕空間里,且精神處在慌亂狀態下,身體會出現一些應激反應。
目前心理干預的首要工作,是穩定被困者的情緒。“可以傳遞一些家人的書信、照明類的裝備給被困者,讓他們不要放棄,清楚外面的救援工作正在開展。” 張純說。
▲3號鉆孔開始投放手電筒、營養液、藥品、紙筆等物品。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
金礦事故致22人被困 救援隊緊急鉆孔救援
1月10日14時許,山東五彩龍投資有限公司棲霞笏山金礦發生爆燃事故,導致井下22人被困。救援人員決定在現場打四處鉆孔,用于救援。
17日14時許,事故發生第7天,救援人員打通一條從地面至被困工人所處巷道的鉆孔,通過敲管方式試圖聯絡被困井下近700米處的工人。
據當日現場指揮部消息,通過最新打通的救生孔,救援人員以敲擊的方式,初步確認聽到井下傳回的敲擊聲。煙臺市政府安委會副主任、應急局局長孫樹福表示,通過敲擊鉆桿,聽到井下有敲擊聲回應,最多時收到9聲回擊,可以初步認為有生命跡象。
17日22時許,3號鉆孔開始投放手電筒、營養液、藥品、紙筆等物品。等待35分鐘后,救援人員拽出鋼絲繩,補給全部被取走。
▲井下傳回的紙條。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18日凌晨,新京報記者從山東棲霞金礦爆炸事故現場救援指揮部獲悉,救援人員已與被困工人取得聯系,井下有人拉拽伸入鉆孔的鋼絲繩。隨后,井下傳回紙條。
紙條內容顯示:“我們在井下22人,井下五中段現有11人,六中段1人,另有十人情況不明。現在大家體力透支嚴重,急需感冒藥、止痛藥、醫用膠帶、外用消炎藥。另有三人有高血壓。”
另一張紙條上則寫道:“急需降壓藥,我車上有兩種,請把藥帶下來,由于井下空氣不流通,炮煙濃度大,現在井下水特別大,望救援不停,我們就有希望,謝謝您了。”
▲棲霞金礦投放給養被取走。來源/央視新聞官微
━━━━━
被困人員靠泥水為生,現已投放4次營養液
1月18日,山東棲霞金礦又一救生孔打通。救援指揮部根據被困人員手寫的求生紙條,安排往井下輸送營養液。
18日下午,現場營養專家程振倩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輸送營養液前,這些被困礦工一直靠喝泥水為生,“他們平時每天喝一斤左右的泥湯水,然后也能排尿一斤左右,說明他們不是絕對的空腹。”
程振倩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些礦工一周沒有進食,只喝一點泥湯水,大部分營養素是缺乏的。“泥湯水里會有點水和礦物質,這個時候要給他們低濃度的、少量的進補營養制劑。”
02:54
程振倩表示,首先他們投放了10瓶100毫升的糖鹽水。“17日已經投放了100瓶營養液。平均每個人在1800毫升左右,有600千卡左右的熱量補給。加上一些鹽水,礦工(堅持)20小時左右是可以的。”
此外,由于被困礦工體質較弱,18日,現場的營養專家考慮第3次投放營養液。“我們(18日)下午會再投放胃藥和眼藥膏,因為下邊有煙霧。” 程振倩說。
19日,救援現場的醫療救護人員表示,已向井下投放4次營養液。
此外,醫療救護人員通過與井下溝通了解到,原來有一兩名礦工有點昏迷,現在可以行走;一名頭部受外傷的礦工通過消毒紗布包扎,情況有所改善。醫療救護人員還透露,井下有一名礦工比較有經驗,此前他對大家的疏導很重要。
據新華社報道,19日午間,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應急辦公室負責同志帶領5名國家級專家趕赴當地,強化救治力量。國家級專家組由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安定醫院的重癥醫學、營養、神經外科、職業病與中毒醫學、心理干預等專業5名專家組成。
▲救援現場。來源/央視新聞直播截圖
━━━━━
被困礦工與外界交流,初判尚未出現心理創傷
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則表示,幾乎所有的被困礦工都會出現一定層面上的心理問題。在狹小黑暗的潮濕空間里面,人處在慌亂狀態之下,身體會出現一些應激反應。比如因為腎上腺素分泌旺盛,心臟泵血能力增強,會導致流血加速,不利于傷者的傷口愈合。
“礦難發生時,礦工大多數處于震驚的狀態,隨后容易產生憤怒的情緒。”張純說,當情緒壓力到達了被困人無法承受的地步時,被困人容易開始心理攻擊自己,出現自愧、自責甚至自罪的情緒,還有一些礦工可能產生焦慮、暴躁、恐懼等情緒。
北京安定醫院主任心理師姜長青告訴新京報記者,根據被困礦工傳回來的紙條判斷,他們目前處于和外界可以溝通交流的狀態,可初步判斷被困礦工尚未出現心理創傷。
姜長青表示,在突發事件發生后,人的應激反應容易進一步發展成急性應激障礙。出現急性應激障礙癥狀的人通常會出現兩種狀態。一種是興奮狀態,表現為話多和興奮躁動。另一種是抑制狀態,“就是不吃不喝不睡的這種狀態”。
“處于這兩種狀態下的患者一般無法與外界進行正常交流,目前他們能夠與外界溝通,可以初步判斷未達到急性應激障礙階段。”姜長青說。
▲救援現場。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
為預防創傷后應激障礙,后續需持續心理干預
張純認為,目前心理干預的首要工作,是穩定被困者的情緒。“可以傳遞一些家人的書信、照明類或者其他提供能產生心理保障的裝備給被困者,讓他們不要放棄,并清楚外面的救援工作正在開展。”
姜長青也提到,目前除了提供被困人員基本飲食的保障外,及時告知被困人員救援進展也很關鍵,“讓他們知道救助到了什么程度,他們心里也大概有個數,有助于安撫他們的情緒。”
湖 北宜昌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生劉陳介紹,災后心理創傷分為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急性應激障礙,這種一般出現在剛被救援出或是被救出后三個月內。第二個維 度是創傷后應激障礙,主要表現為被救援人員獲救后短時間內一切正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3個月或者6個月以后,他們腦海中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反復出現過 往記憶。”
姜長青表示,在救援過后應持續對被困人員進行定期心理干預,預防他們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并且在后期心理治療中,讓他們學會接納自己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緒。
對于救援中和救援后的心理干預的意義,張純認為,救援過程中穩定被困者情緒的目的,主要是給等待救援者希望,停止或減輕延緩等待救援者的心理傷害。救援后的心理干預主要是要提高被救援者的生命品質,幫助其盡快地與過去和解。
“這兩種心理干預都是為了保全生命,讓他們能夠盡快重新開始生活,避免之前受到的傷害泛化。找到排解的出口,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止血和清創,”張純說。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