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入海口附近,一條鯨魚翻起巨大的浪花,觀察到這一幕的李天峻博士十分激動:“這里是傳統漁業資源的棲息地,有鯨魚說明有多種生物在此生存,這是生態向好的體現。”
大學生討論海洋公益話題。
近年來,我國的海洋生態保護事業成效顯著。今年2月27日,國家海洋局在京舉辦的2018年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指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整體狀況出現積極變化,海水水質環境實現了從持續惡化向企穩向好的歷史性轉變。
另一個方面,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年群體投入到海洋公益中,讓公益領域多了一抹藍色。
10月13日,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安利公益基金會和埃森克中國大陸區聯合主辦的青年獻力可持續發展目標大會暨海洋之美項目啟動儀式在天津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們用青春和激情擁抱著海洋公益。
“讓下一代在更好的環境中生活”
1997年開始潛水的李天峻,經常觀察國內外海洋生物的狀態,感受海洋環境的變化。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海洋塑料總重量持續增加,工業污染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同時,社會大眾的“海洋意識”整體較弱,海洋知識普及力度不夠。
今年,致力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全球青年組織埃森克的志愿者在暑期調研中發現,即便是生活在近海區域的孩子,海洋知識也較為匱乏。有孩子通過VR設備觀看海洋生物時,驚嘆道:“你給我看的海,怎么和我家門口的海不一樣呢?”
早在2012年,李天峻等幾位資深潛水員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即“海洋之美”公益項目),旨在通過海洋教育課件走進社區和學校,讓青少年了解海洋之美,加深對海洋環境的認識,從小培養海洋保護意識。該項目發動10多名專業潛水員與攝影師在3個月內進行100余次水下拍攝,制作成海洋教育多媒體課件。
2018年,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攜手安利公益基金會與埃森克延續“海洋之美”公益項目,發起“海洋之美·幸福微夢想”公益項目,致力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4項議題———水下生物。安利公益基金會為項目提供資助,埃森克的大學生志愿者為課件設計課堂互動內容,動員大學生參與海洋公益。
“孩子們最喜歡美麗事物”
學校是“海洋之美”公益項目開展海洋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工作人員與志愿者在今年夏天先后進入北京、南寧、成都等幾個城市的小學課堂,通過多媒體方式普及海洋知識。
北京大學潛水協會成員張維一是志愿者之一。他在課堂發現,小學生們對海洋并不陌生,不少孩子能認出錘頭鯊、玳瑁、魔鬼魚等物種,甚至有一位8歲的女孩還體驗過潛水,但孩子們不太了解海洋污染,當看到鯊魚被捕殺、珊瑚白化等圖片時,他們凝重的眼神中充滿不可思議。
“孩子們最喜歡美麗事物。他們喜歡看海底的美麗珊瑚和魚群;喜歡辨認化石,探討海洋的形成;喜歡神秘的未知的事物。”張維一說,“因為孩子們是天真的,海洋教育才具有了非凡的意義。”
張維一發現,孩子們喜歡看視頻,喜歡VR設備帶來的身臨其境感,每當他講故事的時候,課堂會變得更安靜。
“我講了一個故事:我在菲律賓潛水時在水下看到一只塑料瓶子,里面裝著一條已經死去的小魚。通過描繪,孩子們同情小魚的遭遇,感受到海洋面臨的破壞,希望保護海洋,我的目的也達到了。”張維一說。
前不久,志愿者們在北京市房山區某聾啞學校舉辦海洋攝影展,通過唇語和手語講解海洋生物知識,孩子們純潔的心靈和熱情的眼神,讓大家當場流下眼淚。
“殘疾人更能體會到美的存在,對美的感知相對更加敏銳。“海洋之美公益項目負責人丁乙說,“我們今后將更多地開展此類活動。”
“青年的創新思維和行動力能找到解決方案”
埃森克中國區負責人鄭嘉妮表示,之所以引入海洋之美公益項目課件,就是希望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4號水下生物議題,中外大學生志愿者在課堂開展的海洋知識辯論賽、食物鏈扮演等系列主題活動,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項目協調員劉怡也認為,青年是未來改變世界的力量。她舉例說,今年聯合國“地球衛士青年獎”獲得者中,一位27歲的圣地亞哥青年研發的技術能將珊瑚生長速度提高50倍,可將一塊籃球場大小的珊瑚群的生長時間由50-75年縮短至1年多。
“面對緊迫的海洋環境問題,青年的創新思維和行動力能找到解決方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力量。”劉怡說。
鄭嘉妮介紹,在海洋生態保護方面,國際經驗顯示,大學生更愿意參與社會實踐,甚至自己發起相關項目,深入某個領域去學習。近年來的可喜變化是,國內大學生群體的海洋意識已在逐漸增強。
據了解,截至目前,海洋之美項目已吸引10名來自6個國家的外國志愿者和20名來自浙江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其中,未來,還將有更多國內外志愿者參與項目。
張維一說,讓純真的孩子接受正確的引導,這是項目最打動他的一點。
“扭轉海洋污染與保護的杠桿斜率”
“我們不僅做倡導,還需要志愿者備課、講課、與學生互動,這會產生相應的成本。為此,我們將不斷地投入資金,與多方合作。”李天峻說。
推廣海洋教育、普及海洋知識是項目重點。與眾多社會組織的合作可以幫助項目迅速擴大影響力,到達更多學校和社區。目前,除了企業基金會提供的資助,海洋之美公益項目還獲得了北京大學潛水協會、清華大學潛水協會、一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等10家社會組織的支持。
同時,項目工作團隊正在嘗試線上推廣,通過小視頻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更多人關注海洋公益。
在社區推廣方面,海洋之美公益項目正與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合作開展試點,讓海洋教育進入試點社區,并有望在多個社區推廣。
未來3年,該項目將在中國沿海的中小學開展1000堂課,通過視頻與VR體驗互動、教師與資深潛水員共同授課的互動與開放教學方式,更有效地引導學生關注海洋問題。
如何動員更多青年參與?張維一認為,高校社團是海洋之美公益項目的重要合作對象,“大學生需要發聲,充當中堅力量,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扭轉海洋污染與保護的杠桿斜率,催生根治海洋污染問題的更多行動。”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