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59.5%

            2020-10-21 08:10:38     來源:人民網

            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加快應用……

            “十三五”以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創新正在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9.5%。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我國位居世界第十四位,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

            59.5%的背后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創新要素支撐更加堅實。2019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2.2萬億元,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研發經費仍然實現穩步增長且投入強度再創歷史新高,實屬不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龍海波表示。創新的另一要素人才優勢同樣突出,2019年,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61萬人年,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科技成果產出更加豐碩。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高被引論文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到2019年的36.1萬件,位居世界首位。

            ——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進展。這5年,我國加強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鐵基超導、量子通信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如高鐵、5G移動通信等也進入了世界前列。科技創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領跑的比重越來越大。

            59.5%的背后是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坐在辦公室,河北安迪模具廠的總經理張顯桂點擊操作板,屏幕上生產進度、交貨時間一目了然……兩年前,張顯桂在生產旺季經常半天顧不上喝一口水。“趕時髦”用上工業互聯網之后,這家模具廠迎來質變:每年省下30多萬元管理成本,產能效率提升近30%。

            科技創新為產業優化升級注入了新動能,特別是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迸發出新的火花。

            科技創新助推高質量發展,我國創新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作為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高新區5年來量質同步提升。2019年,169家國家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10以上。

            中關村創業大廈45號登記處,雖然只是個小小的窗口,但去年一年共登記合同8127項。科技部火炬中心技術市場管理處副處長陳彥表示,2019年,我國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2萬億元,說明我國科技創新活力增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更加順暢,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59.5%的背后是科技體制改革走向深入。

            “我們做的是液態金屬原創研究,最初幾年,申請項目四處碰壁。”中科院理化所、清華大學雙聘教授劉靜說,2017年1月,中科院啟動了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自己獲得連續5年共300萬元的資助,鼓勵自由探索。有了穩定的經費支持,團隊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這5年,我國科技體制改革走向深入,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完善。

            改進經費管理,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2016年7月,我國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改革和創新了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

            改革評價體系,人才評價不“唯論文”不看“帽子”看本事。“十三五”以來,我國著力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錯誤傾向,加快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突出質量貢獻績效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

            優化創新環境,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嚴格。5年來,我國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制度、優化機制,促進保護能力和水平整體提升。

            “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減負松綁,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21日 01 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