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當前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怎樣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特征?如何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本期觀察版刊發幾篇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探討。
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人民觀察)
劉元春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入闡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特征和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有效路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對于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確保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從經濟學意義上分析,國內大循環是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國內分工體系和市場體系為載體,以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為補充和支持,以國民經濟循環順暢、國內分工不斷深化、國家技術水平不斷進步為內生動力的經濟循環體系。國際大循環是以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為基礎,以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為依托,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為主要表現形式,各經濟體基于比較優勢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的經濟循環體系。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大循環必然與各國經濟循環相對接,各國經濟也需要在開放中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實現更好發展。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意味著不重視對外開放,也不意味著要擠壓或放棄國際大循環,而是在更高水平融入國際經濟循環體系的同時,從我國國情出發,遵循大國經濟發展規律,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分工和技術創新的發展推動國際分工和國際技術創新的發展。
新發展格局不是對過去發展戰略的否定,而是在新發展階段對發展戰略的提升和深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的供給基礎、需求基礎、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提供了戰略窗口期。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順應經濟發展規律,著眼于發揮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且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投資需求潛力巨大等發展優勢,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的,是對既有發展戰略的提升和深化。換言之,新發展格局是高質量發展在新發展階段的具體體現,構建新發展格局依然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同時,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行新一輪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因此,新發展格局具有繼承與創新辯證統一的內涵和特征。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就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適應我國消費結構升級進程加快的趨勢,既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打通阻礙釋放消費潛力的痛點和堵點,又積極擴大優質商品進口,滿足不同類型人群的消費需求;用好積極財政政策,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實施步伐,促進技術進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新發展格局中,供求平衡關系不僅體現在靜態視角下供求的總量平衡,而且體現在適配性上的高水平動態平衡。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抓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個關鍵。實踐證明,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建立起不受制于人的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不僅是成功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而且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關乎我國發展全局和經濟安全。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對標世界一流,加強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打造發展新優勢。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全局性的戰略決策,也是一個著眼長久的戰略決策。應當認識到,發展國內大循環,不是要讓各地搞區域內循環或產業內循環,而是要促進各個地區、各個產業之間的分工協作和貿易流通,暢通整個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應對中長期問題、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國家整體性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大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加速變化的必然選擇,而不是應對某個局部、某一問題的被動之舉。在理論和實踐中,須從全國一盤棋的高度看待國內大循環,把新發展格局放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中來把握。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以高水平開放打造合作競爭新優勢(人民觀察)
張宇燕 徐秀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新發展格局的形成離不開高水平對外開放,需要以高水平開放來創造條件、塑造動力,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以高水平開放筑牢新發展格局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形成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在經濟總量上,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近100萬億元,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8%上升到約17%,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在對外經濟交往上,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超過4.5萬億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2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2.2萬億美元。在產業發展上,我國建立了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我國已擁有現代化的鐵路網和發達的高鐵網,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發展迅猛。我國還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增長潛力巨大。同時也應認識到,我國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尚未解決,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任務還很艱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還不夠牢固。解決這些問題,關鍵仍然在于發展。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開放型世界經濟中,關起門來搞發展是行不通的,改革開放才是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夯實國內大循環的堅實基礎,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迫切需要以更高水平開放推動更高質量發展。
以高水平開放打造新發展格局的動力系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出現了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和高債務、高收入差距、高資產價格的“三低三高”問題,世界經濟增長屢屢超預期下行。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影響經濟增長的風險加速累積和暴露,很多國家經濟出現了嚴重衰退,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嚴重不足。塑造發展新動力,需要以高水平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一方面,以高水平開放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分享“得自貿易的收益”,形成我國與外部世界共贏發展的局面。雖然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民粹主義盛行,經濟全球化步入崎嶇路段,但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另一方面,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技術創新、突破技術瓶頸,提升我國在產品、產業、產業鏈上的位置優勢。在更高水平開放中,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拓展做強做穩我國具有顯著優勢的產業、產品,使其成為全球產業鏈上難以替代的關鍵節點,進而為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輸入不竭動力。
以高水平開放強化新發展格局的制度保障。國際制度和規則普遍適用性提高,是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存的經濟全球化時代,搞霸權、霸凌、霸道不僅不能解決日益凸顯的全球性問題,還會引發許多新的問題和困難。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各國關系和利益只能以制度和規則加以協調,不能誰的拳頭大就聽誰的”。這為有效應對各種全球性問題和挑戰指明了方向。更高水平開放的首要任務,是推動實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這就需要我們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引領國際規則制定,不斷提升國際制度性話語權,為新發展格局創造更加有利的國際制度環境。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新時代改革開放的重要特點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既要立足本國實際,又要吸收借鑒國外有益的制度創新成果。在更高水平開放中,對接國際規則和制度體系,可以不斷為國內改革提供突破口和動力,從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更加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國家全球戰略智庫)
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人民觀察)
張占斌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我們一定要保持勇往直前、風雨無阻的戰略定力,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一路蹄疾步穩、勇毅前行,在新起點上實現了新突破,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夯實了顯著制度優勢和堅實改革基礎。當前,構建新發展格局仍面臨一些制度障礙,涉及多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迫切需要推動更深層次改革,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改變以往“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經濟發展模式,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高競爭力,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從而進一步解放、發展和保護社會生產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把制度優勢、改革能量轉化為治理效能。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化危為機,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既注重加強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運動規律,守正創新、開拓創新,更加積極有效應對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強斗爭本領,拓展政策空間,提升制度張力;又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防范風險挑戰。
推動更深層次改革,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當前,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還存在不少淤點堵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充分發揮改革這個關鍵一招的作用,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增強供給的精準性、靈活性、有效性;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淤點堵點。在生產上,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加快推進制造強國建設,進一步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在分配上,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流通上,堅持用改革的辦法降低制度和物流成本,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重要戰略任務,帶動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提高。在消費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信用體系,增強居民消費的能力和信心,打造世界最強大的消費市場。
推動更深層次改革,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提高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效率,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更多市場主體投資興業創造良好市場環境,釋放企業改革發展活力。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完善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筑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體制基礎。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等銜接起來,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在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需要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結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任務落實情況和“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推動各項制度相互銜接、形成合力,在抓落地見實效上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拓展深度,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人民觀察)
趙昌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各領域,統籌發展和安全,通過推動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更大力度創新,打造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動力系統,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既要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領域、各個地區、各個環節、各個層次全面暢通國內大循環,也要以全球視野看待我國發展的比較優勢和短板弱項,以國內循環促進國際循環、以國際循環促進國內循環。這就要求我們拿出更大勇氣、更多舉措,以更深層次改革打通阻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淤點堵點,特別是加快推進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深入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以開放、服務、創新、高效的發展環境吸引人才、資本、技術等各種要素以及企業和產業集聚。堅決打破部門、地區、行業分割并加強政策協同,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高標準市場體系,實現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和經濟社會循環。深化金融改革,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引導各類資源要素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領域。
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既要堅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質量和效益,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又要通過發揮內需潛力,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這要求我們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務實合作,積極與愿意同我們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開展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建設等銜接起來,在國內部分地區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高地。把握全球產業分工格局變化和貿易轉型的機遇,大力發展基于數字技術的貿易新業態和產業新模式。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按照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原則,建立健全外商投資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外商投資服務能力和水平。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國際經貿規則、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在后疫情時代加強與世界各國在恢復重建中的合作,共建開放合作、開放創新、開放共享的世界經濟。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的保障。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把握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又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在更高起點、更大空間推動比較優勢轉換,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這要求我們把創新放在首要位置,依靠創新轉方式、調結構、增動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基礎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從源頭上解決各種“卡脖子”技術背后的重大科學問題。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備產業體系的產業基礎優勢,創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環境,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鼓勵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加快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重點產業鏈,突破關鍵產業鏈,抓緊布局戰略性產業鏈。支持具有人才、科技、產業和市場等優勢的地區協同推進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形成創新高地和發展高地。以科技創新引領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全面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科技貢獻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共同解決全球發展中的重大難題,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中國方案、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