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博納影業集團總裁于冬成了一個“身兼數職”的大忙人。一面他要作為電影節上的重量級嘉賓,馬不停蹄的參加各種論壇;而另一面,他還要以“北影-青騰未來文創學堂”導師的身份,面對臺下50名首期學員,談論他對于中國電影的洞見。
tLe中國網生活頻道_品味中國生活
博納影業集團總裁于冬
要談中國電影,于冬可以稱得上是這方面的國內權威了。19年前,他從北京電影廠出來,創辦了博納。隨后,博納影業一路快速發展,從獲得國內第一張國家發行牌照,到目前實現影視全產業鏈布局。截至目前,于冬出品發行過的電影已超過230部,其中不乏《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佳片大作。
而在6月14日下午的“北影-青騰未來文創學堂”課堂上,作為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實踐者,于冬以《中國電影的創新探索之路》為主題,講述了主旋律電影的“新生”,以及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發展的創新之路。
拒絕跟風炒IP,前端布局主旋律商業電影
回溯中國電影這五年,流量IP大行其道。大量粗制濫造的快餐互聯網IP蜂擁,無視電影的創作規律、忽略電影的制作水準,不斷啃噬著觀眾對中國電影的信心。
就在大家都跟風“IP至上”的時候,博納卻在謀劃著電影行業的前端布局。比如作為主旋律商業電影“新生”的第一部——《智取威虎山》,誰能想到這部斬獲了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三項大獎的3D諜戰動作電影,起初并不被人看好。“我覺得一個作品能夠穿越時代一定是有影響力、有力量的故事,在那個年代感染過年少的我們,今天的年輕人一定會被感動。”于冬認為“英雄情懷”經得起時代的淬煉和考驗,最終力排眾議堅持打磨《智取威虎山》這一經典。最終,該作在2015年賀歲檔奪得了8億票房的市場認可。
2016年,博納乘勝追擊又推出了《湄公河行動》,“它開創了一個類型片,這個電影的結構很簡單,就是香港警匪片,加上好萊塢動作片,再把家國情懷放進來。”于冬認為這部影片飽含著強烈的國家意志。該片榮獲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口碑碾壓同期超高制作成本的《爵跡》,在2016國慶檔以10億票房奪冠,至今豆瓣評分8.0。
在說到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紅海行動》時,于冬非常自信地說道:“在10%的排片情況下逆襲,18天奪得票房冠軍,沖到36億,僅次于《戰狼Ⅱ》。”
“連著這五年三部戲,如果把這三部電影從這五年抽走,你看電影行業是不是缺了很重要的大片的引力?在這五年當中,盜墓、玄幻、古裝,包括屌絲逆襲的這類戲充斥在市場,票房也很好;但是真正形成爆款的還是電影作品《戰狼Ⅱ》《紅海行動》,以及電視劇作品《人民的名義》。為什么形成爆款,真正的意義還是現實題材,跟今天的關注度共鳴。《智取威虎山》關心的就是今天的年輕人能不能像我們小時候一樣被感動,而不是關心這個題目怎么討領導歡心。對準廣大的市場,這是博納這些年來積累的對市場的基本判斷。”
于冬認為,這些更符合觀眾口味的、以個人視角講述的現實題材類型電影,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國國力提升后高漲的文化自信、打造當代中國英雄所引起的情感共鳴、以“工匠精神”打磨精品的深耕細作,以及對市場的精準把控和強大的運作力。
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中國電影未來10年反超好萊塢
近5年來,我國電影市場保持著穩定健康的發展,電影票房以平均每年凈增100億元的速度上升,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發展的主引擎。2012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到了2017年3月,我國銀幕數達到44489塊,超過整個北美地區,從市場容量上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中國的崛起,直接引發了“中國元素”近年來在好萊塢電影中激增的現象。2013年的《地心引力》中,女主角通過中國空間站最終回到地球,這個設計被解讀為“好萊塢討好中國市場”。隨著中國載人航天領域的飛速發展,在2015年《火星救援》中,又看到了“中國航天局”的研究成果“太陽神”號成為了美國宇航員最后的救命稻草。越來越多的中國演員在好萊塢大片露臉,甚至擔綱重要戲份。
對于如今充滿生命力的中國電影產業而言,好萊塢已經從神壇走下,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于冬認為未來能夠與好萊塢并駕齊驅的只有中國電影市場,“因為中國的市場就有13億人,美國面向全球市場的時候,也就是十幾億市場,所以中國市場完全有機會在未來十年之內成為全球并駕齊驅的兩大電影主導市場力量。跟十年前相比,我們今天是600億的市場,面對好萊塢的競爭,從過去被迫式的談判,變成現在的對話式的談判、商榷式的談判。而且我們很自信,本土的電影工業、制作體系、制作公司都在成長。在美國電影不好的狀況下,我們這個體系依然能夠保持本土電影的市場領先。”
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轉變,他認為主要有兩個標志,一是本土電影在本國市場、本土市場的絕對優勢,現在的國產電影已經實現;二是本國電影的輻射能力、出口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這一點是中國電影接下來努力的方向。美國電影已經實現全球化,而中國電影現在僅覆蓋東南亞和華人市場,還沒有真正進入歐美市場,這也是未來十年,中美電影市場實現并駕齊驅發展的共同命題。
中國電影市場革新,樹立市場、創作、人才高標準
目前國家對電影的重視程度,使得中國電影市場又面臨一次新的調整和改革,也對今后的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于冬認為,“一手抓規范市場,一手抓創作原創性、題材的多元化,兩股力量同時做的話,中國電影再需要五年時間達到800億以上的票房沒有問題。”
在于冬看來,狠抓市場規范是中國電影市場實現下一步增長的首要關鍵。“現在我們600億票房,其實還有20%,差不多就是100億,這100億實際上是被偷掉的,還在市場的下面,所以要規范市場,要抓偷漏瞞報,對于市場潛在這一部分,要讓它浮上水面。”
其次,在電影原創方面,于冬則提供了自己的創作思路:“我們在電影調整的時候,不能放松現在電影創作的方向,抓主流電影的同時要強調多元化,要有多種元素的類型電影出現。不能因為《紅海行動》起到了引領作用,出現一系列的創作跟風,大家都去拍國外抓壞人、反恐,彰顯這種國家力量的類型。電影多元化永遠是滿足不同觀眾人群核心需求的方向。”
此外,于冬認為電影人才在中國電影行業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也貢獻了重要力量,他分享了自己的行業體會:“中國迅速崛起的電影市場成為助推器,開始形成了一批有力量的創作類型化電影。這一批創業家和有創造力的年輕導演、年輕創作者一起所產生的力量,形成了今天中國電影迅猛崛起的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所以未來十年是我們有可能超越的機會,但如果我們不能把握這個節點的話,差距有可能再拉大。”于冬對中國電影未來將保持高增長的發展趨勢充滿信心,但同時也認為進一步規范市場對電影的產業化發展非常必要。
于冬心中的電影標配:匠心與敬畏
“拍電影需要有匠心,對觀眾也要充滿敬畏。”于冬認為確保每一部電影的出品質量,是對作品、行業和觀眾最起碼的責任,更是每個電影人肩負的行業使命。
中國電影的發展需要企業家精神,于冬認為任何時代都有爆款、黑馬和各種偶然性,但是創作的規律、企業的推動力、專業制片人隊伍的推動力是不可或缺的。他指出,現在的中國電影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期:首先,“中國電影產業的第一代創始人的老板們,還在親臨一線組織生產”;其次,“現在資本還沒有完全允許境外資本進入中國,未來十年可能會走到這一步,中國的企業家還能夠保持相對的自主、獨立,不至于淪為資本的擺設。不完全為資本服務,恰恰是能夠出好作品的時代。”
“電影還是要抓質量,當資本離場了,我們離不開做專業電影制作公司的創作力量,我們要回歸到電影的創作本體、人物本體。”于冬對電影始終懷著一顆“認真認真再認真”的匠心,他透露自己有很多的選題和想法,希望趁著自己年富力強,憑借著對一線市場的判斷,拍一些人文情懷和更多的類型電影。
責任編輯: 李晶晶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