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5年獲300余萬元理賠:女子薅航延險“羊毛”被抓

            2020-06-13 00:34:18     來源: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客戶端6月13日電(魏薇)靠著薅航班延誤險的羊毛,山東女子李某在5年間獲取了保險理賠款300余萬元。隨著該名女子被警方抓獲,一場關于這名女子是否有罪的討論在網上展開。

            南京警方發布最新通報,稱犯罪嫌疑人李某多次偽造航班延誤證明等材料,虛構航班延誤事實,騙取巨額保險金。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這個事件也反映保險出險過程中,核保不認真,沒有盡到審慎的義務。

            律師:關鍵在于是否偽造航班延誤

            此前,根據媒體報道,該女子因從事過航空服務類工作,所以通過猜測延誤航班,來獲取保險理賠。6月12日,南京警方發布的通報進一步披露了案件的細節。不過,對于該女子是否犯有保險詐騙罪,律師界的討論仍在繼續。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占領表示,該女子預訂機票、虛構行程,目的是為了騙取保險理賠金,同時她又偽造了航空延誤的事實,那么女子確實涉嫌保險詐騙罪,如果真如通報所說“偽造航班延誤證明材料”,或許還涉嫌偽造公司印章。

            云南凌云律師事務所楊能龍律師指出,該案件依然有待進一步披露細節。“如果延誤事件確實發生了,但是材料上有瑕疵,也不能說它虛構保險事故”,楊能龍說道,如果航班沒有發生延誤,該女子偽造了航班延誤,并且獲取了保險公司的理賠,這種算保險詐騙。

            他認為,接下來要進一步甄別哪些是李某虛構的航班延誤,哪些延誤是確實發生的,對具體款項進行核實后,才能確定具體虛構的金額,從而認定犯罪數額。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博分析道,根據南京警方的通報可以了解到,他們可能已經意識到此案能否被認定為保險詐騙,關鍵在于航班延誤或取消這個事實是否存在,以及嫌疑人對于該事實有無偽造,至于利用他人身份信息購買機票,同一機票購買多份保險等情節都不是構成保險詐騙的事實。

            “航班是否真正延誤,對于普通人而言,都是公開而且很容易就能查詢到的信息。那保險公司在核查時卻沒有發現李某所提交的延誤證明是虛構的,是否存在問題?”孟博反問道。

            業內:保險公司應盡快堵漏洞

            “航延險從2008年開始興起,2018年達到高潮后逐漸走下坡路。據了解,目前做航延險的保險公司已經非常的少了。”慧擇副總裁兼CMO宋號盛對中新經緯客戶端介紹,保險公司曾做過統計,航延險的綜合成本率沒有一家能夠低于100%,渠道費+賠付率基本接近100%,所以說航延險并不能為保險公司帶來利潤空間,航延險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他指出,2008年,保險公司推出航班延誤險之時,恰逢互聯網平臺需要用戶體驗,互聯網保險順勢而為,將航延險做成讓用戶很容易買,也很容易賠的保險產品。

            宋號盛表示,為了優化航延險的消費體驗,保險公司對航延險的設計,從核保到理賠都沒有嚴格規定。比如,保險公司是否認真調查消費者真實乘坐了發生延誤的航班,以及是否提前知道該航班一定會延誤等問題。

            資深航旅評論員趙伊辰在騰訊新聞直播間說道,這個事件也反映保險出險過程中,保險公司的人員核保不認真,沒有盡到審慎的義務。延誤軟件可以隨時查到航班動態,有的時候保險公司的員工可能疏忽大意,沒有反復核查到底有沒有延誤,這可能是非常主要的原因。

            愛問保險CEO龐博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采訪時同樣表示,警方通報中稱“李某多次偽造航班延誤證明等材料”,多家保險公司被騙長達5年之久,這說明保險公司的理賠管理比較差,也反映出保險公司的系統與航空系統沒有打通。

            “接下來,就看誰有能力打通航空和保險公司的數據壁壘了,否則產品和流程管控上成本就需加大。”龐博說。(中新經緯APP)

            (責任編輯: HN66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