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2年蒸發1600億,順豐怎么越來越不順了

            2020-05-24 08:02:19     來源:新浪財經綜合     作者: 新浪財經綜合

              原標題:2年蒸發1600億,強敵環繞下的順豐如何殺出新天地?

              來源:投資界

              有關順豐的各種聲音一直高漲不減。3月,順豐發布了2018年財報,財報數據顯示,負債總額達到了308億元,負債率大幅提升,資產負債率達到46%,高于同行平均30%左右的負債率水平。市值也從2017年3月1日的超3000億元跌到了2019年4月30日的1400多億元,兩年多時間市值蒸發了1600多億元。

              除了順豐市值不斷下降外,股東合計套現約27億元離場、順豐優選關店、順豐2018年凈利潤下滑、順豐小哥私拆包裹等消息不斷撞擊著順豐。就連順豐主營的快遞業務在快遞領域中也被“擠壓”,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處于7.6%的市場份額,市占率低于通達系、百世,并排名末端。

              沒有足夠的規模,對一家公司來說是危險的。

              巴菲特認為,卓越的上市公司必須有一條“經濟護城河”,即一種結構性優勢。如果你的競爭者知道你的秘密卻不能復制,那就是一種結構性的優勢,就是一條“護城河”。其中,規模經濟便是“經濟護城河”之一。

              順豐是以快遞業起家,其在快遞市場的品牌度、服務質量、時效性、配送速度等優勢一直被業界和用戶稱贊。不過,從近三年順豐快遞業務量增速來看,卻處于緩慢增長的狀態。顯然,在電商驅動且競爭日益激烈的快遞行業,這樣的增長速度不足以支撐順豐整個集團的發展。

              面對這樣的局面,順豐拓展更多的領域以尋求轉機,開始向電商、零售、快運、冷運、同城、國際、供應鏈等新業務方向開拓市場,意圖扭轉局面。但順豐走的并不順利,其中的電商、零售業務一直是困擾順豐的難題。

              此外,順豐發力新業務的同時,仍要面臨著快運、冷運、同城、國際市場的強敵環繞。

              強敵環伺、增長疲軟,圍困中的順豐能否帶著它的新業務殺出一番新天地?

              新業務“擠壓式”生長

              快運市場:

              大件快遞伴隨著電商化的滲透和線上線下的融合式發展,電商大件快遞市場也逐漸發展起來,同時用戶需求提升促使小票零擔向更高要求的快遞方向發展。

              據易觀咨詢公司研究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中國大件配送市場規模將達到2.8千億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數據也顯示,電商大件物流總費用年復合增長率超過65%,成為繼快遞之后物流市場新的戰略增長點。

              既然是藍海市場,那必定會有諸多玩家入局。7大上市快遞企業的年報發布后,百世快運2018年營收41億元,同比增29.1%;韻達2018年快運服務收入5.38億元;德邦2018年快運業務收入112.06億元,同比降13.76%。其他公司均未透露快運業務相關數據。

              聚焦快運領域的其他玩家:

              安能將安能快遞升級為“安銳速運”,自此全面砍掉快遞業務并作為獨立的業務單元,和安能快運形成有效的、差異化經營的A、B兩張網;

              成立于2015年的壹米滴答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累計獲得融資30億元,且截止至2018年12月,已擁有12000余家網點、1500條干線、5000多臺車輛、189個轉運集散中心;

              優速快遞公司曾在2019年1月的九周年慶典上表示,優速在大包裹領域市占率第一,2018年限時達收入占總營收的60%,大包裹收入占比80%。

              網絡效應明顯不足德邦、優速的順豐花費了17億元收購廣東新邦物流有限公司,建立“順心捷達”快運業務獨立品牌。

              順豐進入貨運市場,算得上是背水一戰。這條路對于順豐而言,是否能夠重新演繹其在快件領域的神話還需時間驗證。

              冷運:

              十年前,中國甚至還沒有一條完整的冷鏈。在消費升級和中產階層崛起的宏觀背景下,京東、順豐等企業進入冷鏈行業,當生鮮電商成為電商領域最后一片藍海時,冷鏈變得至關重要,各路資本也都紛紛看好。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未來五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將以20%以上的年復合增速發展,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700億元。

              冷鏈市場規模雖大,卻需要雄厚的資本作為支撐,而且投資回報周期長。尤其投資的重頭戲是冷庫。

              申通2017年成立了上海申雪,從事冷鏈倉儲配送業務,2018年申通冷鏈營收738.67萬元,占營收比重僅為0.04%。而2018年冷鏈成本為409.56萬元,占營業成本比重0.03%。由此判斷申通2018年冷鏈的利潤為329.11萬元。

              京東冷鏈作為京東物流的六大產品之一,依靠京東自有的資源大力發展相關業務,冷鏈卡班車、冷鏈城配等業務不斷覆蓋,還與日本物流巨頭雅瑪多進行戰略合作;蘇寧物流自建冷鏈倉,目前,蘇寧物流在全國擁有46個冷鏈倉,覆蓋城市188個。再加上蘇寧小店和蘇鮮生的前置倉設置,通過線上線下渠道聯動,打造距離消費者更近的生鮮冷鏈門店倉。

              綜合來看,蘇寧、京東自有倉庫作為支撐,承接線上線下的運營能力。物流企業出身的順豐2018年與夏暉合資成立新公司——新夏暉布局冷鏈業務,但若想將自身快遞網絡、線上交易平臺和下線實體三者結合起來,仍有一定的挑戰性。

              同城:

              城市配送近幾年來成為了新勢力并極速增長,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同城快遞是快遞行業增速最快的子行業。預計2020年,同城快遞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而城配領域不止囊括了快遞業務,即時物流、外賣配送、同城貨運等也在其范疇之內。

              隨著物流時效性日益凸顯,在“最后一公里”的保障中,順豐、通達系等快遞企業也愈發重視自身在同城業務的發展。圓通的計時達、韻達的云遞配、京東的個人快遞、順豐同城急送等都在同城配送領域大展拳腳。

              當日達、小時達、30分鐘達等時效不斷更迭,美團外賣、蜂鳥配送等外賣配送范圍也不再限制于外賣,擴展到了生鮮品、鮮花、醫藥等多個領域。而且2018年間,點我達被菜鳥2.9億元戰略控股、UU跑腿獲得2億元B輪投資、閃送完成6000萬美元的D1輪融資等等,同城即時物流企業不斷獲得資本的持續青睞。

              同城即時物流領域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但其市場格局還未穩定成型,整體集中度偏低。順豐想要以此為新的突破口,除了自身帶有的品牌度、服務質量高等優勢外,末端配送時效性、服務體系也至關重要。

              國際:

              一帶一路政策的暢行,國家鼓勵跨境電商政策的出爐,支持我國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全球跨境電商一片欣欣向榮,物流快遞企業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并與其不斷拓寬合作區域嘗試新的合作模式。

              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8—2019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中指出,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9.1萬億元,預計2019年將達到10.8萬億元。

              圓通開通跨境國際貨運航線、在香港建世界級物流樞紐、收購先達國際物流控股公司等等布局國際物流市場。后先達國際物流更名為圓通速遞國際,2018年全年收益約44.63億港元,毛利同比上升至5.95億港元;中通在海外成立合資公司,與國內的網易考拉、天貓國際等建立合作關系,還在美設置了中轉倉等等。

              菜鳥一直在打造全球72小時送達目標,與馬來西亞、新加坡、西班牙等合作,打造物流專線,打通國際市場,搭建菜鳥智能物流骨干網;京東物流計劃從中國走向全世界,建立48小時全球送達的貨物配送物流體系,打造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絡。

              順豐面對的不止是國內物流快遞企業深化國際道路,還有國際上全球物流巨頭UPS、聯邦快遞、FedEx等物流企業在“固守江山”。

              雖然目前順豐布局的新業務領域中各路玩家眾多,但還未在任何一個領域出現寡頭。所以,順豐看到新業務市場的機遇,想要打造成綜合物流服務商。不過,面對眾多競爭對手,順豐能否一路高歌猛進呢?

              “萌芽式”發展何時開花

              詳細分析了在快運、冷運、同城配、國際業務方面的玩家之后,再來看一下順豐第二春的新業務詳細情況。順豐雖然在2018年的財報中解釋了2018年凈利潤下滑的原因,除成本上漲外還有對新業務的投入,新業務主要是對多元化物流服務的擴展

              從2016年至2018年的每年營收中可以清楚知道,順豐的新業務營收不斷上漲。億歐物流查詢順豐2018年財報顯示,新業務(包含快運、冷運、同城配、國際業務等在內的新業務)收入達171.88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75.93%,占整體營業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13.71%上升至18.90%,新業務的迅速增長對公司的整體營收增長貢獻可觀,但仍不能與主營業務相提并論。

              對于資本密集型的物流企業來說,鞏固護城河形成競爭壁壘就需要不斷地資本投入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但是,順豐布局的新業務強敵環繞,競爭激烈,而且順豐在新業務方面進展的緩慢也消耗著投資者的信心與耐心。

              所以,順豐逐步向綜合物流服務商轉型,以期打造完善的供應鏈服務體系。2018年4月,順豐聯合其他8家供應鏈企業,出資成立合資公司,打造大數據運營平臺;2018年10月,花費55億元收購敦豪香港、敦豪北京;2018年以內兩次投資航運物流平臺Flexport。在2019年3月的財務數據披露中,更是將供應鏈業務單獨列出,并實現了3.9億元的營收。

              順豐王衛也曾指出,與DHL的合作對順豐來說是一個考驗,是順豐從快遞到萬億規模供應鏈市場的必過之關。

              總之,順豐無論是想打造綜合性物流服務商,還是要平衡資本市場訴求與穩定市場長期發展,新業務的探索都將是一條艱辛之路。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