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了“穩穩的幸福”
新華社昆明5月20日電 題:為了“穩穩的幸福”
新華社記者吉哲鵬、龐峰偉
當公司做到年產值1200余萬元時,41歲的壯族漢子王敦偉得知老家有扶貧車間的項目,便毅然回到了起點——回家鄉馬關辦起了服飾公司。
在出門打拼的20多年里,王敦偉在磚廠干過,做過彈簧工,最后拜師學藝搞服裝加工,在江蘇常熟把公司辦得風生水起。
新開設的服飾公司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馬白鎮南山幸福社區,投資600多萬元,主要生產中高檔服飾,2019年6月投產以來,王敦偉從董事長變成了大伙口中的“車間主任”。
馬關縣地處中越邊境,大山橫亙,基礎設施薄弱,貧困程度深。南山幸福社區是當地因易地扶貧搬遷而生的最年輕的社區,由來自全縣10個鄉鎮236個村小組的1499戶群眾組成,近4成為壯、苗、彝、傣等少數民族,共有建檔立卡戶830戶3400多人。
“之所以叫‘幸福社區’,就是希望群眾搬出大山后穩得住、能致富。”南山幸福社區黨總支書記陸輝說,把扶貧車間建在社區里,也是為了貧困群眾能就近就業。
循著縫紉機的“噠噠”響聲,記者走進生產車間,幾十名工人正在忙碌。“主任,我‘吃不飽’!”一見到王敦偉,繃縫工柏東就開起了玩笑。
繃縫是制衣的末端環節,如果上游干活慢,下游只能等著。搬遷戶柏東是從業多年的熟練工,以前在廣東的服裝廠打工時,上道工序兩個人就能“喂飽”他,現在則需要七八個人。
原因不難理解,搬遷群眾原來多是下田種地的莊稼手,缺乏服飾加工技能,到扶貧車間打工的時間也不長。
“熟練工‘吃不飽’,也說明他們干勁足。”王敦偉告訴記者,面對提高生產效率這個難題,公司采取邊培訓邊生產的方式,聘請技師,手把手教貧困群眾技術,待遇上實行“基礎工資+提成”的模式。
搬到南山幸福社區前,建檔立卡戶汪興麗住在60多公里外的八寨鎮浪橋村,守著大山過苦日子。“現在扶貧車間建在家門口,上班也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汪興麗應聘成為縫紉工,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等以后手藝熟練了,月賺四五千元不是難事。”
“生產效率提上來,訂單穩住了,幸福社區的就業就有保障。”陸輝介紹,扶貧車間正式開工近1年,已吸納就業79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1人。
為了“穩穩的幸福”,馬關縣從場地、稅收、用工、資金等方面為扶貧車間排憂解難。資金一時遇到困難,當地政府迅速協調銀行貸款260萬元,解了王敦偉的燃眉之急。
現在,王敦偉將發展重心放在提高生產效率、發展新業態上,面對疫情影響,他調整渠道和產品結構,深耕線上直播售賣,目前車間產能在逐步提升,每天可加工成品T恤1300多件,銷路不愁。
5月16日,云南省政府正式批準馬關縣等31個縣(市、區)脫貧摘帽,王敦偉激動不已:“我和媳婦返鄉創業,政府幫鄉親們進城就業,對未來,我們有信心!”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