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2019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田禾、陳亞珠2人獲功臣獎

            2020-05-19 17:18:48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2019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 田禾、陳亞珠2人獲功臣獎

              5月19日上午,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召開。2019年度上海市共評選出308項(人)授予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其中,獎授予田禾、陳亞珠等2人上海市科技功臣獎;授予許琛琦、郭志前、何斌、曹育才、姜育剛、吳江斌、張龍、趙晨、劉振民、王少白等10人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授予43個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獎;授予31個項目上海市技術發明獎,其中1項特等獎;授予205個項目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其中,2項特等獎;授予15個項目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授予盧克·塔爾維(比利時籍)、余金權(美國籍)等2位外籍專家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

              聚焦服務國家戰略重大創新成果“多點開花”

              特等獎是對特別重大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或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文明等產生特別重大引領和支撐作用的科技創新成果,最高規格的肯定。

              上海自2012年恢復特等獎至今,除2013年和2017年特等獎空缺外,其余6個年份,累計涌現10項特等獎,其中2016年和2018年各2項;2019年在生命健康、信息技術、機械制造等個領域涌現3項特等獎,其中,技術發明獎1項、科技進步獎2項,是近年來最多的年份。

              從近年來特等獎涌現看,上海科創中心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全力打造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重要策源地,一系列重大突破呈現出“多點開花”的態勢。

              如,發明獎特等獎“高功率密度燃料電池薄型金屬雙極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術”,實現了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技術的突破,對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

              進步獎特等獎“基于腦可塑理論新發展修復殘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不僅創造性地提出了治療中樞神經疾病的全新途徑,而且深化了對于大腦及其神經系統的認識,對于促進人工智能產業也具有啟示意義;“面向重大工業裝備核心控制軟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術及應用”,則作為上海全力打造的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之一——上海工業控制系統安全創新功能型平臺的核心技術支撐,促進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車電子和電力控制等領域軟件研制,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超過四成獲獎成果與“三大領域”緊密相關

              此外,一批面向世界前沿或引領未來方向或補齊發展短板的重要創新成果脫穎而出。

              從技術領域看,能源與環境技術、生物與醫藥技術、信息技術等三個領域持續表現出較強的創新活力與創新實力,獲獎成果持續保持領先,分別占比20.41%、19.05%和11.22%。與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三大領域”密切相關技術領域表現突出,生物與醫藥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等領域成果獲獎比重合計44.55%。

              處于創新鏈和產業鏈上游的新材料相關項目在自然獎和發明獎獲獎項目中表現突出,占比分別達到了20.93%和12.90%,體現出上海在前沿、基礎領域活躍的原始創新能力和創新策源能力。

              生命健康類科普成果獲獎占比最高(科普獎項的26.67%),這一領域直接面向廣大市民高度關切的醫療健康話題,是同各種偽科學消息斗爭的前沿,也是多年以來科普相關獎項的關注重點。

              高校院所與企業分工協作、各展所長

              從參與情況看,各類型企業(國有、民營、外資等)數量之和均略高于高校院所和醫院。

              其中,880家獲獎機構中有各類企業446家,占比50.7%;獲獎項目前三參與完成單位(不含牽頭)中企業191家、占比54.7%;高等級獎項前三企業有59家、占比55.1%。從牽頭占比看,在80項高等級獎項中,高校牽頭45項、占比56.2%,醫療機構牽頭16項、占比20%,科研院所牽頭13項、占比16.2%,均顯著高于企業6項、占比7.5%。

              某種程度上表明,高校、院所以及醫院等機構作為知識創新主體,在新思想、新技術、新發明的孕育和涌現中發揮著主要策源角色;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則在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精準對接等方面作用顯著。

              同時,從2019年獲獎項目看,企業創新表現出一些新特征:一是高級獎項中企業參與增加。有2項特等獎共有8家企業參與。一等獎獲獎項目中,企業牽頭6項,較2018年度增加1項;企業作為前三完成人的有39項,較2018年度增加14項。

              二是企業在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中表現積極。2019年度由77.4%的發明獎項目、69.3%的進步獎獲獎項目有企業參與。在促進科學普及和揚科學精神的科普獎項中,企業參與比例也有26.7%。

              三是企業參與的獲獎項目領域分布相對集中,能源與環境(占27.65%)、信息(14.12%)、自動化(8.82%)、生物與醫藥(8.82%)、新材料(7.65%)等5個技術領域占比靠前,合計約占所有企業獲獎項目的67.06%。

              長三角創新共同體特征明顯

              從獲獎項目看,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跨區域輻射作用顯著,特別是與蘇浙皖協同創新緊密、長三角創新共同體特征明顯。2019年,所有880家完成單位中包括了204家外地單位,占比為23.18%。

              從近年情況看,上海與江蘇、北京、浙江、廣東、山東、安徽等地的高校院所和企業合作最多。其中,江蘇、北京、浙江始終位列前三。

              從城市群視角看,上海與同處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江蘇、浙江、安徽之間的合作最為緊密,2016年至今,上海合作的蘇浙皖機構占比穩定在40%左右;遠高于與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河北)的20%左右;以及粵港澳地區(廣東、香港和澳門)的7%左右。

              科研團隊老中青結合,兼具經驗傳承和創新活力

              全部完成人老中青人數依次增加,是近幾年的普遍特征,這一定程度表明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形成了一批老中青相結合兼具經驗傳承和創新活力的團隊結構。

              具體看2019年度,一是領軍人才以40~50歲區間居多。2019年這一科研經驗和活力相對成熟的年齡,占比為40.61%,較50~60歲區間高1.12個百分點,比30~40歲區間高26.82個百分點;二是科研主力以30-40歲區間居多。全部完成人中,正處在上升通道且最有創新活力的這一群體,占比38.89%,依次高于40~50歲區間和50~60歲區間4.61個百分點和30.17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度共有42個項目的第一完成人為“80后”,其中主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大型船舶綜合電力系統協同優化與智能運行關鍵技術及應用”的上海交通大學的黃文燾副教授在2019年年僅31歲,是今年所有第一完成人中最年輕的。

              國家科技獎背后的上海堅守

              重大科學發現、高質量技術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絕大多數獲獎成果都是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甚至數十年磨一劍,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探索的結果。“十年磨一劍”的潛心研究是獲獎成果的普遍規律。

              2019年度,獲獎項目的平均開展時間為7.98年,其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和科學普及獎獲獎項目持續科研時間,平均延續時間分別是10.74年、8.58年、7.99年和6.13年。

              從數據看,這兩個值得關注的特征:一是獲獎項目平均科研周期有逐步延長的趨勢,2014-2019年,由平均科研周期從5.84年穩步提升至7.98年。這某種程度上說明,即使在創新日益活躍的當下,經歷時間的積累,依然是重要創新成果涌現的普遍規律;二是進步獎、發明獎、自然獎平均開展時間依次增長。這表明越是面向科研前沿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取得原創性或首創性成果,越需要“勇闖無人區”的勇氣和“甘坐十年冷”的耐心。

            (責任編輯:DF529)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