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5G商用按下“加速鍵” 一加積極推動5G商用化進程

            2020-05-19 14:21:14     來源:人民網

            2020年以來,我國政府的一系列舉措對“新基建”進行緊密部署,其中多次強調5G建設的重要性,要求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度。5G商用化按下了“加速鍵”。

            5G商用化的進程離不開國家和行業的共同推動。根據工信部的最新數據,截至3月底,全國已經建成5G基站19.8萬個,預計年底全國5G基站將超60萬個。5月7日,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在6500米的珠峰開通。與消費者關系最密切的5G終端設備也早已進入量產階段,華為、一加、OPPO等手機廠商陸續推出商用5G手機,進一步推動5G商用化的進程。

            SA將是5G最終演進方向 一加取得新突破

            SA(獨立組網)和NSA(非獨立組網)是全球通行的兩種5G組網模式。兩者的差別在于,SA能夠實現5G網絡的更多特性和功能,滿足各類行業用戶的使用需求。NSA雖然部署成本較低,但會導致海量物聯網接入和低時延特性無法發揮。因此,一定程度上說,SA才是5G的最終演進方向。

            然而,手機終端支持雙模組只是實現5G商用的第一步。要真正連接5G網絡,需要將芯片、運營商和手機廠商等生態鏈上下游進行全方位打通。這也是為什么市面上出現許多雙模5G手機,但用戶卻始終離5G體驗有一定距離的重要原因。

            此次一加成功使用商用5G設備連接SA 5G網絡,意味著5G技術在商用化發展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在連接T-Mobile SA 5G網絡的現場測試過程中,一加研發團隊取得了多項低頻段5G成果,包括首次通過VoNR呼叫技術完成語音通話,并成功借助ViNR技術實現首次視頻連接,以及利用EPS Fallback技術進行首個語音和視頻通話。對此,一加CEO劉作虎表示,借助SA 5G網絡的低延遲性和高數據容量,一加將為用戶提供更好的5G體驗。

            隨著5G建設號角的吹響,國內面向SA 5G網絡的部署也不斷加快。近日,工信部下屬機構中國信通院發布消息,由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南方分院)聯合深圳移動、聯通、電信以及華為、中興等企業共同建設的深圳第五代移動通信試驗網絡正式開通,是全國首個規模采用SA獨立組網的5G行業應用試驗網絡。

            推動5G商用化進程 一加進行全方位部署

            面臨5G,不同企業的抉擇也有所不同,或安靜等待社會成果的落成,或選擇積極出擊,把握住時代的機遇。一加屬于后者,作為一個成立不到七年的年輕手機品牌,在5G技術還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一加為什么要主動去推動5G的商用化進程?

            劉作虎認為,這是由品牌基因和用戶屬性決定的。一加用戶是一群對新鮮技術保持好奇心的年輕精英,是一群最愿意對5G嘗鮮的用戶,早在5G建設還剛剛起步的時候就有大批用戶在一加社區關注和討論5G。有了用戶對5G的熱情,再加上一加“用戶思維”理念的驅使,5G項目早早便在一加內部得以成型。

            運營商合作伙伴的支持也讓一加在5G建設上擁有更多先發優勢。2019年,一加先后聯合英國運營商EE、芬蘭運營商Elisa、美國運營商T-Mobile發布了商用5G手機。根據Counterpoint數據,一加在2019年全美5G手機市場中占據11%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三。

            目前,一加在全球已經建立了三個5G實驗室,對射頻電路、天線和多媒體等領域技術進行集中研究,每個實驗室的投入都達到上億元人民幣。今年四月,一加發布了支持NSA/SA雙模5G的一加8系列,并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對低頻、中頻Sub 6以及高頻毫米波三大主流5G頻段的支持。

            可以看出,一加近年來不斷對5G產品進行深入研發,并綜合運營商生態鏈的力量,積極推動5G的商用化進程。每次通訊技術的升級,都會給社會帶來深遠影響,5G的進步及其帶來的技術革新,將使未來生活釋放出無限的可能。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