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西南昌縣:打造科技創新集聚區 助力高質量發展
創新就是生產力。近年來,江西省南昌縣把創新平臺作為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動高端創新資源高效服務產業發展;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實現創新成果快速轉化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科技為產業賦能
走進江西省智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一臺體積不大,外形方正的機器人正來回自如的搬運著大大小小的物件。
“這是我院新研發的新一代智能物流機器人,不需要場地鋪設軌道規劃路徑,可自行感知環境建模,在無人為干預和外界標識引導的情況下實現自主移動和物料搬運,運用場景十分廣泛。”江西省智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宋小康說。
產業智能化是產業未來發展必然趨勢。落戶南昌縣小藍經開區,江西省智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發揮所長,圍繞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小藍經開區作為國家級經開區,汽車、醫藥醫器等制造業基礎相當雄厚,研究院在這里大有可為。”宋小康說。
開發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承擔著引領產業優化升級的重任。圍繞汽車、醫藥、食品三大主導產業,南昌縣部署建設創新平臺,集聚高端創新資源,精準高效服務主導產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南昌研究院、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哈工大機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江西省智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短短三年,南昌縣與國內多個知名研究單位合作設立創新平臺。
借創新平臺,引發展之“智”。據悉,哈工大機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已為園區企業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6項;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將與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開展汽車電子網絡架構方面的研發合作……
“智能汽車肯定是未來發展方向,我們構想在小藍經開區打造一個汽車未來小鎮,包含研發、展覽、體驗,打造成一個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車研究院負責人樓狄明說。
創新拓展新空間
南昌元恒納米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長納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江西中科羅蘭光電有限公司……2019年,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南昌研究院孵化出一批新材料領域的產業項目。
這些孵化企業具有很多相同點,如核心團隊來自中科院、研發技術在行業內具有顛覆性或超前性、產品已得到國內外客戶認可……
“目前無論國外還是國內,還沒有企業使用與公司類似的納米涂層技術。我們已與江鈴汽車、漢騰汽車等數十家企業展開合作。”南昌元恒納米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薛衛昌介紹。據悉,企業研發出的納米涂層技術尤其適用于高溫、強腐蝕、高耐磨等極端條件下,對涂層質量有較高要求的關鍵零部件的新品開發和再制造領域。
“根據區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通過科技創新、技術轉移、技術服務到企業孵化這樣一條產業發展通道,逐步形成產業集群是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南昌研究院的目標和宗旨。”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南昌研究院院長助理黃伍橋說。
如果說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是為推動創新鏈高效服務產業鏈,那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則可實現創新成果快速轉移轉化并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宋小康表示,目前江西省智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在探索“一院三中心”的建設模式,其中共享產業孵化中心可實現共享研發、共同孵化,為當地培育更多新型科技企業。
“在聚焦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小藍經開區打破慣性思維和通用路徑,通過高端院所、高級人才的引進,聚力打造科創新高地,助推以集成電路、新材料、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集聚、裂變發展,拓展園區發展新空間。”小藍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建平說。
用政策激勵創新
唯有創新才能搶占先機。然而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必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才能創造出效益。創新生態系統的建立在宏觀層面上對政策制度供給提出了新要求。
“創新平臺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產業轉型升級中面臨的共性技術供給不足、高素質人才短缺等問題。南昌縣把創新平臺作為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政策端加大對創新平臺建設的投入力度。”南昌縣委書記、小藍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熊運浪說。
——優化政策服務體系,讓創新沒有后顧之憂。南昌縣通過對科技創新類項目實行“一事一議”、設立項目研發孵化基金、加大高層次人才全方位服務等舉措持續完善政策支撐體系。
去年5月,哈工大機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一成立,首筆科研經費1300萬元很快便撥付到位。“當地政府和小藍經開區不僅給予我們資金上的扶持,在用地審批、人才招聘等方面也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哈工大機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東說。
——支持新型研發機構設立,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作為江西省首家新型研發機構的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南昌研究院2016年落戶以來,共引進高新技術項目17個左右,孵化相關企業10家。江西省科學院科技戰略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鄒慧認為,與傳統研發機構不同,新型研發機構以基礎研究、應用產業研究為主要業務,克服了傳統科技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和市場觀念淡薄等缺陷,能有效提高企業創新積極性,帶動社會研發投入與產出。
在如何進一步促進創新平臺發揮更大效用方面,有專家建議,要做好頂層規劃設計,建議各地成立高規格工作機構,高位推動、全面統籌和協調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工作。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除需增加資金支持外,更應創造良好環境,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創新。
(責任編輯:DF522)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