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精心調整結構 精準調度生產 精細對接產銷 貴州 農業下足“精”功夫

            2020-05-11 13:41:35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精心調整結構 精準調度生產 精細對接產銷 貴州 農業下足“精”功夫

              內容提要:53歲的陳開江,種了大半輩子田,一直沒個聲響。自從兩年前村里開始大面積種植韭黃,他便成了“網紅”。

              53歲的陳開江,種了大半輩子田,一直沒個聲響。自從兩年前村里開始大面積種植韭黃,他便成了“網紅”。

              “在田間地頭隨手拍,配點背景音樂發上網,沒想到點擊量能上百萬,最高的一條有1800多萬次!”短視頻火了,老陳忙得團團轉,談合作的、想來取經的,電話一個接一個。

              老陳的家,在貴州安順市普定縣焦家村,地處石漠化山區,海拔高,云霧重,光熱不足,莊稼收成不好。“過去日子過得緊巴,哪有心思拍視頻?”農閑時節,老陳就去鄰縣挖煤賺點錢。

              前些年,生姜行情好,老陳拿出半畝地試種。早出晚歸,精心侍弄,好不容易盼來豐收,銷路卻又成了問題。背起竹背篼,他把周邊集市趕了個遍,待最后一筐生姜出手,總共才掙千把元。單打獨斗,難成氣候。

              老陳的痛處,也是貴州山地農業發展的瓶頸所在。2018年初,貴州提出在全省開展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對照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八要素”補短板、強弱項,調減低效作物,因地制宜規模化發展蔬菜、茶葉、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普定韭黃有上百年種植歷史,但長期以來,當地農民用土辦法種植,導致產量低、品質不高。普定縣把做大做強“一把韭黃”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縣鄉村成立產業公司,資金籌集、技術推廣、儲存運輸、市場對接由專人來管,村民只需把活干好,除了拿工資還能拿分紅。

              2018年開春,焦家村鋪開8000多畝韭黃地,陳開江當起了生產小組長。“現在捂韭黃,可講究哩。”老陳說,他們都得按規程操作,如果違規使用農藥、化肥,收購時就過不了關。

              韭黃上市時,公司統一收購,直銷大城市。安順市委常委、普定縣委書記徐德祥說,縣里依托大數據平臺指導全縣韭黃產業生產、銷售,更好實現產銷對接,“不再是‘提籃小賣’了。”

              如今,普定縣韭黃種植規模已達10萬畝,全部投產后年產值可達10.08億元,帶動1.3萬戶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普定韭黃只是一個縮影。兩年多來,貴州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茶葉、蔬菜、水果、中藥材、刺梨等12個特色優勢產業優先發展,種植面積達到5160余萬畝,累計帶動272萬貧困人口脫貧。

              “2019年全省農業增加值增長5.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大關。”貴州省委主要負責同志介紹,“樣樣都有、樣樣都不成規模”的傳統種植模式正加快改變,越來越多的貴州鄉村舊貌換新顏。

            (責任編輯:DF50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