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京雄城際雄安站混凝土主體結構封頂 靠拼搏更靠創新

網絡圖片
4月30日,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工地,24臺塔吊交叉揮舞,起重機巨臂高擎。伴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混凝土主體結構正式封頂。
“感謝大家,這個月干了近2億元產值,今天終于把被新冠肺炎疫情耽誤的工期追回來了!”工地旁,中鐵建工集團雄安站項目部匯報廳里,主持表彰會的項目書記王星運聲音激動。
今年1月,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項目部措手不及。3000名建設者主要來自三支隊伍,其中兩支隊伍來自湖北,春節前職工都回家探親了,一時在湖北回不來,咋辦?4月30日就是主體結構封頂的大日子,怎么才能抓好防疫又不誤生產?
“眾志成城,沒有咱過不去的難關!”王星運大年初四就返回工地,建立疫情防控體系,重新規劃管理流程,先后采購了近20萬個防疫口罩、1500公斤84消毒液、700公斤84消毒片、40個體溫計、30個紅外額溫檢測儀、45套防護服與護目鏡……充足的防疫物資,為雄安站復工筑起了第一道安全防線。
坐在臺下的項目經理李海明,也終于舒了一口氣。他大年初四回到工地,連續熬夜作戰,制定復工計劃,包了上百輛車從云貴川“點對點”接人。終于,在2月底前召集了3000多名建設者,投入復工。
斜挎紅綬帶、登上領獎臺的石云飛,是雄安站工人生活區防疫工作直接負責人,被工友戲稱為“生活大管家”。“大管家”權排查……他每天從早上6點多工作到深夜快1點,最近的一條微信朋友圈信息,是深夜零點發的兩桶方便面照片,配文“開飯,一碗不夠就兩碗。”
為了追上工程進度,項目部“晝夜作戰”“多點開花”,加人、加設備,平行施工。可如期完成這么大的工程,不僅靠拼搏,更要靠創新。
作為雄安新區設立以來首個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河北省首個5G+邊緣計算智慧工地,雄安站的建設有顆智慧大腦。獲獎卻沒能登上領獎臺的祝佳伍,當天正盯著完善“智慧工地信息化系統”。“5G、物聯網、BIM技術(建筑信息建模)三合一,雄安站施工現場是妥妥的智慧工地。”身為“90后”的項目信息化負責人,祝佳伍覺得5G帶給建筑業的變化清晰可見。
(責任編輯:DF529)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