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武漢科技報:以筆作戰 含淚沖鋒 - 科學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2020-04-23 09:02:16     來源:科技新聞學會 - 科學普及

            新冠病毒突然來襲,繁華的都市暫停呼吸。這場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武漢這座英雄之城帶來史無前例的傷害。

            ?

            這是大年初一晚上,身在武漢的人卻無心過節。當晚,陳海濤的微信上收到了一名女子的呼救,她的媽媽因染病去世,她的爸爸危在旦夕,現在卻沒有醫院收治。陳海濤沒有猶豫,當即給長江日報報業集團的老同事打電話,希望集團能伸出援手,然而病魔屠城,多方尋找后,依然沒有可以周轉的床位,只能眼看著這對夫妻先后離去。

            ?

            病毒來勢洶洶,醫療資源緊缺,整個城市泡在淚水中。但英雄的武漢人民沒有屈服,反而是擦干眼淚,投身到慘烈的武漢保衛戰中。

            ?

            作為武漢科技報的社長兼總編輯,陳海濤知道,醫生有醫生的使命,記者也有記者的使命。武漢科技報人,像千萬武漢人一樣,必須投身“戰場”,必須深入一線。作為記者,他們要記錄發生在疫情風暴中心的人和事,要服務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要留下這份歷史的底稿,也留下科技報人的印記。

            ?

            1月23日,武漢“封城”,市民在驟然而來的封鎖面前憂心忡忡。為了普及相關知識、疏導民眾情緒,武漢市科協與武漢科技報上線了一檔小程序,這是一檔針對疫情的網絡科普知識有獎競答,還獲得了中國科協領導的贊許。隨著湖北省科協和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的加入,經全省媒體和全國科技報推介后,參與人次已超過300萬。這也證明了地方科技報在科普方面的影響力和陣地作用。

            ?

            戰“疫”初期,武漢科技報社先采用線上采訪、遠程采訪方式,效果不甚理想,有些策劃難以實現,出稿效率低,最終,報社正式組建了“戰疫突擊隊”——由編輯部和網絡部的骨干人員組成,共13人。這13人,又分為采訪、網絡發布、后勤保障3個組,每天由兩位總編和兩名采編人員值班,到報社策劃選題,布置采訪任務。就這樣,武漢科技報的記者,通過一線采訪、全天候待命,把專家的聲音、醫院的情況、社區的故事寫進報道里。

            ?

            \

            武漢科技報突擊隊部分隊員合影

            ?

            武漢科技報的采編隊伍比較年輕,可以說從沒有經歷過這種歷史性事件,這次成立突擊隊,也是想培養青年采編人員的新聞素養和團隊的媒體融合能力,通過實戰提高隊伍的整體戰斗力。事實證明,年輕的武漢科技報人是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隊伍,網絡部徐菁主任的統籌策劃,吳夢迪、肖凱、趙嘉瑩、張宇馳等外采記者召必來、來能戰、戰有果的職業精神,潘菁伶的后勤保障能力,都可圈可點。副總編輯饒建平也直接沖上一線,寫出一篇又一篇優秀作品。

            ?

            圍繞“一線主戰場”的醫護人員,武漢科技報進行了專題策劃。其中,《武漢唯一兩院院士李德仁率在漢院士為一線醫護工作者加油》《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武漢醫學會會長陳孝平院士向一線醫護發出慰問信》等獨家稿件的發布,還有對武漢兒童醫院、武漢肺科醫院、陜西援鄂醫療隊、遼寧援鄂青年突擊隊等新聞特寫,給讀者奉獻出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還有《每分鐘行走在危險的邊緣——全國首例兒童重癥治愈背后》《熒屏上的兩次約會》《防護服上的‘豬肉燉粉條’》《在危險的邊緣采集毒樣》《美女護士愛66的我的戰地日記》《一個遠赴深圳治愈者的康復日記》《到底誰在說謊?——與一位病愈女醫生的對話》等新聞作品,充分展現了一線醫護人員仁心大愛的職業精神和群體風貌。

            ?

            在采訪一線的同時,武漢科技報也圍繞“第二戰場”——社區工作者、志愿者和基層黨員干部等進行了深度發掘。相對于一線醫護人員的戰斗,他們的付出相對默默無聞,但是沒有他們穩住后方,一個千萬人的城市將失去基本秩序。為此,武漢科技報記者們穿街走巷、訪東問西,寫出了大批頗具感染力的作品,如《武漢科協人的戰“疫”日記》《城市守夜人的雨夜情思》《科協書記主席送菜忙》《分魚分肉分為鍋的“退伍軍人”》《他不在,社區還不習慣》《女科技館長的戰“疫”心法》《科學防控交出滿意鐵南答卷》等,正因為這些平民英雄,才讓武漢保衛戰迎來曙光。

            ?

            \

            記者回報社編發稿件

            ?

            武漢身陷疫情風暴中心,整個國家的新聞精銳之師都匯聚武漢,如何才能在報道中突出重圍,發現新聞、呈現亮點?武漢科技報用實際證明,立足于科技報道本身,不糾結于新聞事件的走向,從科學抗疫和科普安民方面著手。事實上,用文字和視頻的方式,請專家解讀病例病情,推出防疫知識科普等,也是市民急需的新聞內容,而這正是科技報的使命。

            ?

            疫情肆虐,繁華的都市突然按下暫停鍵。作為老新聞人,陳海濤有時也會恍惚,這個2020年的開局,魔幻得像一部電影。他身處其中,目力所及,“用一片哀豪來形容這座城市毫不為過,醫療資源緊缺,病床難求”。他去過協和、去過兒童醫院、去過六醫院,看到醫護人員簡陋的防護,毫無底線的付出,心中的敬意已無法用言語表達。

            ?

            值班的午夜,他也揣著值班證明和記者證,獨自一人去過那條全國知名的吉慶街,去過百年江漢路和中山大道,也和在社區值守的年輕人聊天,走在寂寞無人的大街,穿行在無聲無息的老漢口…… 當他舉起手機拍下一個個冰冷的畫面,這時候,即使再不情愿,也得承認,這座英雄之城真的病了。

            ?

            回想這段日子,每天陷入這座城市里人和事的感動中,陳海濤為武漢人的勇氣、堅忍和奉獻精神自豪。此外,他還要感謝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和兄弟科技報社的關心和支持,學會領導代表學會親自發信慰問,眾多報社老總來電加油,更要感謝兄弟報社捐助的醫療物資和食品,讓他們享受到科技報系統大家庭的溫暖。

            ?

            \

            報社送物資進醫院

            ?

            在抓好新聞報道的同時,武漢科技報也多方籌措,將一批批的抗疫物資送往醫院、社區和一線抗疫單位。除了采編團隊,報社旅游公司的小姑娘張杏也在社區當志愿者,出入登記、測體溫、送菜送藥、樓梯消毒,全身心投入到社區工作中。

            ?

            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武漢市科協將陳海濤推薦為全市抗疫先進個人,他卻說“為了自己生活的城市病體康復,我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但組織上卻給了我們巨大的榮譽”,與此同時,湖北省科協也將武漢科技報作為全省唯一的抗疫先進單位報送中國科協。

            ?

            “我們堅信,有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人民的支持,有醫護工作者的護佑,有千萬武漢人的眾志成城,更有科學技術的保駕護航,噩夢終將離去,迎來春暖花開的時節。” 3月14日,陳海濤寫下這句話,他知道武漢保衛戰一定成功,他在等著武漢開城。?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