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三十歲的浦東 激情燃放正青春

            2020-04-18 19:06:41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三十歲的浦東,激情燃放正青春

            ?

              上海浦東,三十而立。

              三十年櫛風沐雨,浦東從昔日的鄉村田野到如今高樓林立、萬商云集;

              三十年篳路藍縷,寧靜的鄉間變成了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

              三十年風雨兼程,不名一文的農村瓦舍變成了巨額資本的集散港,曾以咸菜、菱角和醬油聞名的張江已成為可以與硅谷媲美的科技創新基地……

              在浦東,上海中心成為“中國高度”,磁懸浮列車彰顯“中國速度”,東海大橋見證著“中國跨度”。從“高科技先行”戰略到新世紀實施“聚焦張江”戰略,到如今建設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科技創新一直是浦東培育本土經濟、面向未來產業的重要引擎。

              重大基礎研究平臺紛紛在這里落地,世界級大科學裝置形成集群,基礎原創成果在浦東的土壤噴薄而出,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數據港、智能造、未來車六大硬核創新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頭戲。

              那些堅如磐石的科研重器

              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年經濟飛速增長,浦江東岸高聳入云的建筑集群倏忽間拔地而起。而浦東基礎科研這座大廈卻是從0開始,一點一滴,涓涓細流最終百川東到海。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浦東開發開放的核心思路是抓住國際經濟全球化的機遇,依據長三角地緣和人才優勢主動承接發達國家的梯度轉移,把浦東新區建成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交匯點與聚合區。當時外方最關心的是基礎設施如何保證,對高科技園區來說,應該有大學、研究所、孵化器、風險投資公司,以及可以共用的檢測中心、計算中心等。

              進入21世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央部署給上海的國家戰略。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浦東肩負歷史使命。如今浦東集聚了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設施、上海超算中心一批重大科研平臺,以及上海科技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李政道研究所、復旦張江國際創新中心、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等近2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

              2003年,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離開浦西岳陽路,整建制搬遷至還是一片農田的浦東張江,奠定了浦東新藥產業基礎科研的基石,同時開啟上海市與中科院合作篇章。此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于2012年底在浦東正式成立,2017年9月,中科院與上海市政府為張江實驗室揭牌。

              外形酷似鸚鵡螺的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以下簡稱上海光源)自2009年正式運行已經在浦東的大地上仰望了十年多的光陰。2004年,上海光源動工建設,開啟浦東大科學設施建設的先河,自2009年平穩運行以來為浦東大科學設施集群建設奠定基礎。上海光源二期、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我國首臺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和功能成像平臺等項目,再加上上海光源和國家蛋白質中心上海設施,將組成全球光子科學研究綜合能力最強的大科學設施集聚地之一。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場效應”,讓頂尖科學家近悅遠來。浦東的最新科創倍增計劃顯示:到2025年,將建成10個大科學設施,形成世界一流大科學設施群。

              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

              1998年,留美歸來的常兆華博士創辦了中國首個微創傷介入高端醫療器械企業——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如今,在全球范圍內,平均不到6秒就有一個微創的產品用于將一名瀕危的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或者提升一名患者的生命質量,或者幫助一名患者創造新生命。而這個從“零”的突破到六秒故事,正是浦東改革開放30周年的縮影。

              如今,浦東誕生了全國15%的原創新藥和10%的創新醫療器械。張江已形成新藥研發、藥物篩選、臨床研究、中試放大、注冊認證、量產上市的完備創新鏈,聚集了4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20余家大型醫藥生產企業、300余家研發型科技中小企業,還有40多家專業服務機構、100多家各類研發機構。張江,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藥谷”。

              應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浦東是一片創業的熱土,創業90后、00后、10后代代層出不窮,崛起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生態叢林。

              2002年,當兵12年的梁昌霖來到上海地鐵二號線“張江高科站,用自己寫的軟件賺到了第一桶金,開始了他在浦東的創業征程。此后,梁昌霖相繼創辦了YY網、”叮咚買菜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2020年一戰成名:新冠疫情最瘋狂的2月,叮咚買菜營收達到了12億元。

              2003年,美迪西創始人兼CEO陳春麟來到浦東張江的碧波路考察,并于2004年在張江創立美迪西。如今,美迪西成為上海唯一在科創板上市的CRO企業,已經為300余家上海市生物醫藥企業提供服務和合作。

              2008年成立的維亞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截至2019年年底,已累計為全球438家生物科技及制藥客戶提供藥物發現服務,研究過超過1200個獨立藥物靶標,向客戶交付超過13700個獨立蛋白結構,共計孵化46個早期研發項目。

              2010年成立的華領醫藥成功將一款全球首創2型糖尿病口服新藥推進到NDA申報準備階段。很難想象,一個初創的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只有“七八條槍”,就要做全球首創新藥!但創始人陳力有底氣,他說,因為張江有這樣的產業環境:不出張江,從基因測試到上市藥品的工業生產、各種臨床研究人才都具備,有七十多個不同的專業領域聚在張江。

              2012年,亮風臺入駐浦東的時候,公司創始人廖春元相信99%的人還沒有聽過AR這個名詞。從爭取到第一位客戶到拿到第一輪融資,在亮風臺入駐浦東張江的8個年頭,見證了公司成長的點點滴滴。如今亮風臺AR眼鏡遠程協作在疫情期間大受市場歡迎,成為浦東黑科技戰“疫”的典型代表。

              2015年,位于盛夏路旁邊的天之驕子孵化器,達觀數據創始人陳運文在這里敲下了第一行代碼,如今達觀數據已經成長為文本智能處理技術領域的準獨角獸企業。

              2016年,森億智能的創始團隊也在這里落腳,當時創業團隊只有14個人,如今成員已經擴展400人,辦公地點也從天之驕子搬到了金科路的匯智湖畔……

              “開放、創新、高品質”的卓越浦東正迎來越來越多具有示范引領性的科技創新項目落地生根。強生公司將北美以外的首個生物醫藥孵化加速器J-Lab放在張江藥谷,美敦力的“M-Lab”醫療創新中心也接踵而至。我國首家國產先進心臟起搏器制造商“創領醫療”,讓國產化的起搏器歸入“浦東制造”。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發展起來的浦東新區,以占上海全市1/5的面積、1/4的人口,貢獻了上海全市1/3的經濟總量、40%的戰略性新興產業、50%的金融增加值以及60%的外貿進出口總額。

              三十年,是浦東銘記國家使命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也是承載更多奮勇遠航的起航碼頭……

            (責任編輯:DF529)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