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同是早稻 為何湖北減播、江西擴種?

            2020-04-18 19:06:29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同是早稻,為何湖北減播,江西擴種?

            ?

              去冬以來,新冠病毒疫情,給春耕生產帶來一定影響,為了把耽誤的時間補回來,確保糧食安全,有的省對糧食種植計劃面積做了調整。

              如湖北計劃早稻播種面積調整到150萬畝,較上一年減少50萬畝,中稻面積同比增加80萬畝左右;江西省拿出1.5億元用于農資和服務補助,通過單季改雙季、稻油輪作等方式,擴大早稻種植,確保早稻面積在1800萬畝以上,雙季稻面積穩定在3600萬畝以上。

            湖北江陵縣工廠化大棚育秧4月5日播種,下旬即可移栽或機插。 王剛攝

              為何在早稻面積上一個要減,一個要增?

              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資深農業氣象專家黃智敏。他說,這叫因地(天)制宜,雖然湖北與江西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但湖北大部地區屬北亞熱帶,江西基本屬中亞熱帶,從熱量條件上看,江西更適宜發展雙季稻。

              而湖北像江漢平原乃至湖南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陽盆地,南通湘桂走廊,是春秋冬季冷空氣南下的通道。相對于江西雙季稻產區早稻播種育秧階段,易遭受引起爛秧的低溫(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或以上低于10℃);又在雙季晚稻的抽穗楊花期的9月,易遭引起結實率下降的秋寒危害(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或以上低于20-23℃)。

              黃智敏說:“兩省在面積上增減就在情理之中了。”

              需要強調的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最佳途徑,應是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因為農業生產是在廣袤的“露天工廠”,作物的干物質有90%-95%是來自于光合作用,而光、溫、水等氣候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且最廉價資源,我們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對作物實行連作、間作、套作乃至混作,提高氣候生產力。

              “當然,對土地的承載力,又要加以保護,像發展雙季稻又務必在連作之后,種植根部可固氮的紫云英等作綠肥。”黃智敏說。

              也許有人又問,今年一些地方動手遲,早稻能保證移栽期嗎?

              黃智敏說,當然可以,現在工廠化大棚育秧與機插秧已較為普及,即使在湖北清明節前后播種的大棚秧,4月下旬都可移栽(見圖)。對于湖北減早稻增中稻,其中一部分中稻可作為再生稻栽培,即在收割時留高稻樁再生,還可以收一季優質再生稻。這無疑也是一種對夏末秋初氣候資源的利用。

              “當然,充分利用氣候資源不是坐享其成,要時刻因天制宜,趨利避害。”黃智敏說,種田要掌握一般氣候規律,就說早稻生產,對于即將移栽的早稻,要求日平均氣溫要穩定通過15℃,即根系生長起點溫度,以利于早返青;返青后如遇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或以上低于18—20℃,最低氣溫低于17℃,會導致分蘗遲發;幼穗分化至孕穗期的6月上旬,若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低于22℃可引起雜交早稻部分花粉不育,使結實率降低,上述冷害雖十年只有兩遇,但會引起產量下降,一般可灌3-6厘米溝塘水保溫即可減輕危害。

            (責任編輯:DF529)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標簽: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