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中醫名家盧世秀:“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善思悟,勤總結” 成就好中醫。

            2020-04-12 00:04:54     來源:光明網

            中醫名家盧世秀:“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善思悟,勤總結” 成就好中醫。

            ——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總經理廖廓專訪中醫名家盧世秀主任醫師

              編者按:近日,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總經理廖廓就中醫為何長久不衰,如何成為一名好中醫等問題專訪了中醫名家盧世秀主任醫師。盧世秀主任緊貼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重要性及好中醫的培養,從中醫的必修到提高等方面做出回答。

              專家簡介:

              盧世秀,1957年生,主任醫師,全國首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和晁恩祥教授的弟子,北京市評標專家,北京市衛生技術系列高級專業枝術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北京市首批健康科普專家,北京市老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工作指導老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藥協會呼吸病藥物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醫名家盧世秀:“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善思悟,勤總結” 成就好中醫。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40年,多年來刻苦鉆研中醫基礎理論,勤于臨床實踐,勤求古訓,博采各家之長,靈活運用中醫理法方藥,治療疑難雜癥及危重癥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主持和參與了《利咽止嗽方治療喉源性咳嗽的臨床研究》、《蘇黃止咳膠囊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療效評價》、《咳嗽變異型哮喘的中醫藥防治方案研究》等科研課題5項,發表學術論文40篇,主編和參編醫學書籍15部。

              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廖廓:聽說您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學生,為何選擇了學中醫?

              盧世秀:我出生于一個農村中醫家庭,父親在我們家鄉是比較有名望的中醫大夫,很受人敬重,他懸壺鄉里,慈悲為懷,治好了許多患者,口碑極佳。我記得有一個被天津某大醫院宣判死刑的鄉親,被他用中藥神奇治愈,起死回生。我還記得他把自己配制的治療燒燙傷、口瘡等的外用藥免費送給鄉親使用。在感受了父親關懷患者的仁愛之心的同時,也親眼目睹了中醫藥的神奇療效。小時候我常隨父親到村衛生所去玩兒,那里有藥斗子,父親有時得空兒了就會教我認認藥哄我玩兒,所以我從小就受到中醫的熏陶,對中醫中藥有了一點兒感性認識。

              1977年我參加了“文革”后的首次高考,父親希望我學中醫,我也立志學習中醫治病救人,很幸運,我如愿踏入了中醫殿堂,也實現了父親的愿望。上學期間父親告訴我:要想成為一個好醫生,先要多讀書,熟讀經典,打好理論基礎,只有將中醫理論學精學透,才能在診病時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還要在臨床上多下功夫,不能怕苦怕累,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才能做到藥到病除。 大學畢業后我回到家鄉成了一名臨床醫生,在基層醫院工作兩年后,深感知識的不足,于是又考入天津中醫學院(現天津中醫藥大學)讀研究生。1988年取得碩士學位后來到北京首鋼醫院(現北京大學首鋼醫院)中醫科,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退休。多年來我始終把自己定位于“普通百姓的健康守護人”,并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汗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使我越來越覺得當初選擇學中醫是對的,而且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就好像逐漸成熟的果實變得越來越香甜一樣。

              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廖廓:中醫在我國歷史悠久了,您認為其生命力長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盧世秀:如果從有比較翔實記錄的醫生即戰國時代的扁鵲算起,中醫應當有大約2500年的歷史了,當然實際比這還要長許多。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中醫始終保佑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健康,我們中華民族能夠繁衍昌盛到今天,中醫功不可沒。同時中醫也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診療技術的醫學,即使在現代西方醫學大行其道的今天,在面臨多次打壓圍剿的情況下,中醫依然深受百姓歡迎屹立不倒。為什么中醫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最主要的是它有療效,能看好病。我們知道,醫學唯一的目的就是保障人類的健康,再直白一點就治療疾病,如果沒了這個目的,醫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需求是醫學存在的根本原因,中醫之所以能夠至今不衰,也是因為有著強大的需求。

            中醫名家盧世秀:“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善思悟,勤總結” 成就好中醫。

              隨著西風東漸,西醫逐漸成為中國衛生保健的主體力量,西醫的到來,不僅大大壓縮了中醫的治病范圍,有時甚至還威脅到了中醫的生存,中醫的狀態用岌岌可危一詞來形容恐怕不是危言聳聽。究其原因不僅與西醫的強勢有關,也與政治環境與政策導向有關。從民國時期的“舊醫廢止案”事件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衛生部某些人對中醫的歧視就能說明這一點。但是反過來說,即使到了這樣的境地中醫仍然能夠頑強的生存下來,更說明與中醫有著良好的無法替代的臨床療效有關。當然在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對中醫事業給予了大力支持,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關于中醫療效的問題有一些實例可供參考,遠的如上世紀初滬上名中醫丁甘仁與西醫打擂,中的如上世紀50年代中醫藥參與石家莊“乙腦”爆發的治療,近的如2003年的抗SARS和這次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救治,都是中醫療效的典型案例。

              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廖廓:根據您的從醫經歷,您認為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好中醫?

              盧世秀:什么是好中醫?好中醫的標準是什么?其實古代早已有之,這就是中醫典籍里反復提到的所謂“上工”。我們的先賢將醫生分為三等,即上工、中工和下工,上工就是好醫生。這樣說還是比較抽象,那么怎么區分上工、中工和下工呢?評判標準也是有的。周朝有一本書叫《周禮》,《周禮?天官》中記載了有關“醫師”的事,它說“歲中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就是年終的時候要考察醫生的水平,論功行賞,說“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是說如果十個病人都治好了就是“上工”,就是好中醫,如果治好了九個就差一點,如果只治好了六個那就是“下工”,當然不是好醫生。還有一本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也有類似的標準,它說“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你看,那么早就是以能否看好病,也就是療效作為判斷醫生優劣的標準。當然是否為上工還有一個標準就是能否治療“未病”,中醫將疾病分為“已病”和“未病”,未病就是人體或組織器官還沒有形成疾病的時候,好醫生應當會“治未病”,即防患于未然,將疾病消滅在在萌芽狀態,中醫的說法是“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救其未萌,下工救其已成”。

            中醫名家盧世秀:“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善思悟,勤總結” 成就好中醫。

              200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了一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在全國范圍內選拔200名正高級職稱的中青年中醫專家進行專項培養。之所以啟動這個項目,就是要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培養好中醫,文件說得很清楚,“旨在選拔一批優秀中青年中醫臨床人才,通過研修,使他們盡快成長為熱愛中醫藥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且醫德高尚、理論深厚、醫術精湛以及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其中提到“熱愛中醫,醫德高尚,理論深厚,醫術精湛”,我覺得這就是目前好中醫的標準。通過嚴格選拔,我有幸成為這個研修項目的首批學員,經過3年的培養于2007年圓滿結業,成為國家首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中醫?通過我近40年的從醫經歷以及優秀人才研修項目的培養,感覺到還是“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培養計劃中提到的“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我的老師晁恩祥教授又加了兩點“善思悟,勤總結”,這是在總結了古往今來無數名中醫的成才經驗得出的結論,也是成為一個好中醫的不二途徑。

              如果將好中醫的培養用一個課程來比喻的話,我覺得學經典是成為一個好中醫的必修課;跟名師是成為好中醫的精品課;做臨床是成為好中醫的實踐課;善思悟、勤總結是成為好中醫的提高課。

              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廖廓:為什么學經典是成為一個好中醫的必修課?中醫經典的重要性何在?

              盧世秀:中醫學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醫學體系,中醫經典理論是這個體系的基礎。要想成為一個好中醫,就要掌握這個醫學體系,中醫經典理論就是必須要學的。就像蓋高樓要先打基礎一樣,沒有基礎就如同在流沙上蓋房子,在花盆里種大樹。雖然也能學得一枝半葉,但終究走不遠,成不了“上工”。

              中醫經典為何重要?許多人包括某些西醫大夫不太理解,總覺得現代科學發展一日千里,新理論新方法層出不窮,而中醫還是抱著幾千年前的故紙堆不放,未免太落后了,其實這是對中醫經典的不了解。人們一般對老子的《道德經》崇拜有加,認為它闡釋了自然界的大道理,其中的宇宙觀、認識論、方法論等都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即使放在當下也不過時。其實中醫經典也是這樣,中醫經典之所以能流傳千載而不衰,和《道德經》一樣,是因為它闡述的也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是對自然界特別是人體普遍規律的高度總結和概括。中醫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黃帝內經》中的許多觀點甚至詞語實際就是從《道德經》演化或借用過來的。如《道德經》說“道法自然”,《內經》說“法則天地”,《道德經》說“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內經》則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瀉有余,補不足”。《道德經》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內經》說“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你看,中醫的許多內容都和《道德經》相關,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只不過中醫是將這種智慧通過對人的生老病死的認識體現出來罷了。

            ?

              另外中醫本身也并不是所謂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而是科學與哲學的完美結合。而中醫經典則是對自然界及人體變化的高度概括,所以具有超越時空的特點,它并不因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褪色,反而愈顯示出其歷久彌新的時代感。

            中醫名家盧世秀:“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善思悟,勤總結” 成就好中醫。

              除了具有強大的理論指導作用外,中醫經典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經典中所包含的治療原則與方法以及方藥都可直接用于臨床治療,由于這些方法與方藥經過了長期的臨床檢驗,是中醫寶庫中的精華,所以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這也是中醫經典之所以重要的一個方面。

              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廖廓:您說跟名師是成為一個好中醫的精品課,您對此有什么體會?

              盧世秀:跟師學習是中醫學的一個傳統,過去沒有中醫院校,學醫要跟師,要學好就得跟名師。春秋名醫扁鵲是跟住旅館的客人長桑君學的,漢代醫圣張仲景是跟老鄉張伯祖學的。中醫的眾多流派都以這樣師徒相授薪火相傳的方式形成的,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是跟當時的名醫張元素學的,而名醫羅知悌又拜李東垣為師,這樣就形成了有名的易水學派。所以師承是中醫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形式。

              為什么說跟名師是成為好中醫的精品課呢?因為好的老師本身就是精品。他們拯危濟羸,醫德高尚;沉耽典籍,學識淵博;長期臨床,醫術精湛。經常為你指點迷津,撥云見月,所以跟他們學習是迅速提高自己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藝的絕佳途徑。

              以我為例,2003年國家中醫管理局在啟動“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時”,設計了一項內容,要求我們跟名師,得益于這個要求,我有幸先后拜師于中日友好醫院的晁恩祥教授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的路志正教授,兩位教授都是我們國家德高望重學驗巨豐的中醫大家,后來都被評為國醫大師。我很幸運跟的是真名師,所以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抽出時間跟師侍診,在老師的耳提面命,諄諄教誨下,我的中醫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術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樣其他學員也收獲很大,我們這批學員后來都成了全國各地的中醫臨床骨干,許多人都成了國家或省市自治區的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也有了自己的徒弟。時間和實踐證明,跟名師確實是中醫成才的精品課。

              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廖廓:您認為做臨床是成為好中醫的實踐課,您是怎么做的?

              盧世秀:前面說了,中醫的生命力在于療效,“上工”即好中醫的標準是“十全為上”,即使做不到也應“十全九”,不做臨床怎么知道你是什么工呢?不做臨床你又怎么能成為上工呢?什么是名副其實的好中醫?就是理論和臨床都好的中醫,不是那種紙上談兵,說起來頭頭是道,上臨床摸不著門道的所謂“名醫”。要想成為好中醫,就得多實踐,多臨床。中醫的一大特點就是臨床實踐,許多經驗和方法都是從臨床中得來的。有句老話“中醫越老越吃香”,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越老說明臨床的時間越長。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雖然這話有點片面,但也反應的是現實,經驗是靠積累來的。

              如何做臨床,我認為有兩點應當注意,一是分科宜粗不宜細,二是要知常達變。

              先說分科宜粗不宜細,是說中醫診病不應分科太細,尤其是打基礎階段,更不應分科太細。從中醫的發展史和歷代名醫的成長經歷來看,好中醫應該是不分科的,即使是某一科的名家,也不是只會一科,只不過是在某一科上突出一些罷了。比如名醫扁鵲,“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華佗以外科手術聞名于世,但他的內科水平亦相當高。所以說好的中醫大夫都是“全科醫生”。

              因為中醫理論的特點之一是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即各臟腑組織器官之間是相互緊密聯系的,不可分割的,病理上則是相互影響的。中醫治的是生病的人,所以要根據整體觀來對人體進行調治,這樣就需要對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都有很透徹的了解。如果分科太細,特別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中醫,很容易一頭扎進某一科拔不出來,雖然可以對某一科疾病研究的很深很細,但由于長期缺乏從整體觀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的磨煉,對整體思維的形成會有一定影響,因此在看病時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又因為沒有掌握其他科的治療方法,無法應對復雜的病情,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我畢業后在西醫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工作,西醫綜合醫院的中醫科一般不太受重視,許多剛從中醫院校畢業的學生不太愿意到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工作,總愿意去中醫院,覺得在中醫院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兩面看,如果從專業角度看在中醫院工作確實有優勢,醫生對本專科的理論掌握得較扎實,有深度,西醫技能很熟練;但從另一面來看也有上面所說的弊端,在臨床上處理一些問題的思路和能力可能會比較局限。由于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分科沒有那么細,什么病都看,所以反倒能鍛煉人,處理一般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疑難雜病的能力比較強,可以稱為中醫的全科醫生。有了這個基礎再在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下功夫,解決專科問題的能力會更強。我退休前經常被醫院其他科室邀請去會診危難重癥患者,這類患者特別是一些年紀比較大的往往身患多種疾病,如果沒有全面豐富的臨床經驗的話很難做出正確的診療方案。正因為我平時見的病多且雜,所以處理這種危難重癥能夠做到胸有成竹,療效滿意。關于這方面的經驗我曾整理成文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第二是要知常達變,許多初次參加工作的年輕醫生,開始往往信心十足,躊躇滿志,想要一展身手,但初次遇到病人卻不知該如何處理,發現現實情況與自己書本上所學常不相符,因而十分沮喪。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學校學的知識是常,而臨床情況千變萬化,是變,常少而變多,以常應變自然捉襟見肘。二是有的年輕醫生總想劍走偏鋒,一招制勝,學了一個方子或方法就想包治百病,正象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所說,“讀書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醫,及治病三年,方知天下無方可用”,這都是初為醫者常有的毛病。我的體會是,要先打好基礎,掌握最基本的診療方法,不要老想著治療什么疑難重病,創造奇跡,那是不現實的。因為第一,我們日常面對的是大量的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重癥并不多見,所以首先要能夠處理好這一類病,如果好高騖遠,不愿意在這類疾病的診療上下功夫,結果是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好,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時光與精力。第二,如果基礎不好,不能知常達變,即使遇到疑難重病也應對無方,或是治療錯誤,耽誤了病情,所謂“庸醫殺人不用刀”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廖廓:您認為善思悟勤總結是成為好中醫的提高課,您有什么體會嗎?

              盧世秀:“善思悟,勤總結”是國醫大師晁恩祥教授提出來的成為好中醫的又一個條件,這是他根據自己多年臨床經驗并結合諸多中醫大家成長經歷總結出來的,對于好中醫的培養十分重要。

              《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對學習與思悟二者關系最好的說明。凡是在中醫學上有造詣的人都承認一個事實,就是學中醫要有悟性。這是中醫學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前面談到,中醫是科學與哲學的完美結合,中醫不但講究法和術,還特別重視“道”,這個“道”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事物,也不是具體的方法和技術,而是自然界普遍的規律,思悟就“悟道”,只有悟得了“道”,站在這個“道”的高度審視人的生命與健康問題,才會對各種生命現象以及之間的變化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對于通過思辨來了解病情與制定方案的中醫來說十分重要。許多創新性思維與治療方法就是思悟的結果。

              思悟的過程也是臨床經驗積累和思考的過程,能將思悟所得提升到理論的層面則需要不斷提煉與總結。古代醫籍汗牛充棟,其中精品無一不是先賢勤勞智慧的結晶,如果他們不善于總結,述而不作,怎么能使自己的學術思想流芳百世呢?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就是臨床經驗總結的典范,張仲景通過“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顱要錄》,并平脈辨證”最終完成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中醫典籍《傷寒雜病論》,為后世留下了一份十分寶貴的遺產。我的兩位老師都是善于總結的典范,路志正教授將自己數十年的臨床經驗提煉為“執中央,運四旁,怡情志,調升降,顧潤燥,納化常”,將脾胃學說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晁恩祥教授通過多年來對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診治,結合先賢對咳喘的認識,系統歸納總結出了“風咳”“風哮”的理論及治法方藥,并創制了治療此類疾病“蘇黃止咳膠囊”。所以勤總結也是衡量一個好中醫的標志,總結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我認為跟師要做有心人,對老師的經驗要善于發現和總結,我曾總結了晁恩祥教授治療急腹癥的案例,通過分析整理,學到了老師治療危重疑難病的思路與方法。一個好的中醫不但要總結老師的經驗,還要總結自己的經驗,這樣才能使中醫得到傳承與發展。我于自己的臨床所得也常做總結和整理,并撰寫成文。比如通過對癌癥患者的治療探索,在中醫“扶正祛邪”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扶正抑邪”的觀點,這也是通過善思悟勤總結得來的。

              光明日報社·光明天下傳媒廖廓:從醫這么多年,有什么事兒讓您記憶深刻呢?

              盧世秀: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一件是20多年前的某個時間,我突然發現自己的治療效果出奇的好,每個病人都有效,而且許多效果非常好,這令我十分高興。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經驗積累已經使自己的診療水平出現了量變到質變的突破,那種心情真如一首古詩說的:“萬一禪關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自豪得意感無法形容,從此對中醫的信心更足了。常聽有人說中醫不管事,治不好病,其實《內經》中早就說過:“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通過多年的臨證感悟到:要成為好中醫,就要踏下心來學經典,做臨床,跟名師,善思悟,勤總結,“須知極樂神仙境,修煉多從苦出來”。

              第二件是一個具體事例,22年前我接診了一位老人,他患的是很嚴重的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疼痛難忍,徹夜不眠,我給他開了3劑中藥,第4天來復診時,他一進門就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給我磕頭,對我千恩萬謝,說我救了他,我當時也激動的眼圈兒都紅了。這么多年了,老人進門一跪的場景還在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中。這雖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使我深深地體會到,為病人解除痛苦的愿望發自仁愛之心,而能迅速為其解除痛苦則要靠精湛的醫術,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時具備才能稱之良醫,這就是每個為醫者都應該達到的標準-德技雙馨。

            [ 責編:李伯璽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