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陳彥斌: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 向改革要增長動力
一、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產品市場改革基本到位,要素市場改革則相對滯后,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市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導致其難以滿足新時代經濟發展要求。一是,信息不對稱不透明導致的要素資源錯配。比如,由于缺乏相對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信息平臺,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造成了摩擦性失業。二是,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市場分割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三是,部分要素市場的供給側與需求側存在錯配。以土地市場為例,工業用地供給主要以出讓為主,但是作為需求方的企業,在土地出讓的情況下要為一次性獲取土地支付較高的土地成本,導致其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四是,仍然存在一些阻礙要素市場化的體制機制障礙。例如,戶籍制度仍然附著不少公共服務,特別是與子女教育掛鉤,從而制約了勞動力的流動。有鑒于此,需要進一步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
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從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是解決我國經濟所面臨的收入分配結構失衡、總需求結構失衡、消費結構失衡、城鄉發展失衡等結構性矛盾,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是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加劇等不利外部環境,從而形成內生增長動力的重要支撐。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是讓生產活動盡快適應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術的重要保障。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最大的亮點在于,這是中央出臺的第一份系統性、完整性地闡述要素市場改革思路的重要文件,充分體現了中央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決心。以往的要素市場改革往往各個擊破,很少從全局視角分析各類要素市場改革,由此導致改革進展較為緩慢。相比之下,《意見》則從整體層面系統性地提出了破局之策。
《意見》在強調全局性推進改革的同時,注重各個市場分類施策,提高了可行性。一方面,針對于各類要素市場存在的行政分割、供需錯配等共性問題,提出了整體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針對各類要素市場的屬性以及市場化程度的差別分類施策,分別提出了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市場的改革重點。除此之外,《意見》注重健全制度、創新監管,為要素市場化改革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從而進一步確保了要素市場化改革可以在統一的框架下循序漸進、穩步推進。
二、關于五大要素的創新舉措
土地市場的創新舉措主要是“推動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以及“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有助于進一步加快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而且,在建立全國性交的跨區域交易機制和交易平臺方面,可能實現新的突破。
勞動力市場的創新舉措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意見》要求“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探索推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這意味著大城市的戶籍改革將真正破冰。
資本市場的創新舉措注重從基礎制度建設入手,《意見》強調要“完善股票市場基礎制度”,尤其注重“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推動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證券民事訴訟制度”,這與十九屆四中全會形成呼應,顯示了改革的深化、協同和制度化。此外,《意見》提出“主動有序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可見金融開放更加主動。值得重視的是,《意見》提出要“穩妥推進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并軌,提高債券市場定價效率,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更好發揮國債收益率曲線定價基準作用”,這意味著基準利率的培育在未來很可能將取得新突破。
技術市場的創新舉措包括“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此外還強調要“積極探索通過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知識產權證券化、科技保險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這些舉措的共同目的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有助于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數據市場的創新舉措包括“加快推動各地區各部門間數據共享交換,制定出臺新一批數據共享責任清單”,以及“制定數據隱私保護制度和安全審查制度”,在法律和制度的保護之下,數據資源有助于催生出更多新產業和新業態,推動中國經濟結構進一步升級,從而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數據納入要素范圍的考量與挑戰
將數據納入要素范圍,意味著數據與資本、勞動等傳統要素擁有了相同的地位和角色。事實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明確提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意見》將數據納入要素范疇,使得數據可以更順利地參與收益分配。
不僅如此,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的世代,數據成為了重要的生產要素與核心資源,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的范疇,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典型特征,有助于中國經濟更好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從而更順利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當然,也要充分地意識到,數據與勞動、資本和土地等傳統要素存在明顯的差異,其產權界定和安全保護較為困難,很容易出現數據泄露和個人隱私被侵犯等問題。因此,在提升數據的重要性、享受數據共享給我們帶來的巨大收益的同時,也需要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制定完善的數據隱私保護制度和安全審查制度,從而確保數據安全。
四、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對未來經濟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將從三個方面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第一,將有助于增強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提升經濟的潛在增速。《意見》指出,要素市場化改革將分別從土地、資本、勞動、技術與數據等五大領域推進。從經濟增長理論來看,這些要素均是影響一個國家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支撐變量。通過發揮市場對要素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促進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動,將有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顯著的推動作用。
第二,將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助推中國更好地邁向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迫切要求。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源于資源配置效率的改善與技術水平的進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既能破除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提升,也能通過讓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來配置要素資源,形成更為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激勵效應,從而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促進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由此,要素市場化配置將會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產生積極影響,提升中國經濟的增長質量。
第三,將有助于化解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新時代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反映在總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收入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等多個方面。從深層次來看,結構性問題的本質是要素資源沒有依據效益最大化或效率最大化的原則進行配置。因此,通過進一步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推動生產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將有效解決要素資源錯配問題,提高要素資源配置效率,從而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中國長期以來存在的結構性問題與矛盾。
五、在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過程中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市場雖然是配置要素資源最有效的手段,但現實中在壟斷、信息不對稱以及外部性等因素的影響下,市場會存在失靈現象,從而導致要素資源低效或無效配置。此時就需要發揮政府的重要作用,有效彌補市場失靈,為市場的有序運行創造良好環境。
結合《意見》,政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與市場機制形成有機結合。一是,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要素市場體系,疏通要素流動渠道,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二是,構建由市場主導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與此同時,政府需要加強對要素價格的管理和監督,做到放活與管好有機結合,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合理地行使要素定價自主權。三是,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把加強要素交易服務體系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四是,在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的同時,政府也應強化在再分配環節的重要作用,實現效率與平等的有機統一。
(責任編輯:DF395)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