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疫情下的清明:祭祀在“云端” 追思在心間

            2020-04-05 11:05:06     來源:人民網

            “親愛的爺爺,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們不能去烈士陵園看您了,但我已經教會奶奶如何在這里留言、獻花,這幾天她總跟我講起你們相識的故事,我們都很想您。”最近,在黑龍江省蘭西縣,11歲的張藝涵經常會登錄“中華英烈網”,“看望”自己的爺爺張守波。

            懷念先人,紀念先烈。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之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全國多地暫停現場祭掃,大力推廣網上“云祭祀”。正如一位專家在采訪中所說,面對疫情,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就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張藝涵和奶奶徐立娟在網上寄托追思。 董立雪攝

            多地暫停現場祭掃,確有需求要預約

            連續兩天撥打多個電話終于預約成功后,家住寧夏銀川新華街的黃菁(化名),3月26日一早就帶家人來到銀川福壽園門口。在出示健康碼、測量體溫后,一家人來到先人墓園獻花祭掃。在此之前,由于不知能否預約成功,黃菁每晚都登錄陵園的微信公眾號,輸入爺爺姓名查看墓碑照片,在線“點燭”輸入寄語,寄托自己的思念心情。

            今年清明節,面對人員聚集可能帶來的風險,民政部在3月14日就下發通知要求做好2020年清明節祭掃工作,提出各級民政部門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研究是否開放現場祭掃服務、開放的區域范圍及所應具備的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清明節祭掃工作方案。隨后,各地陸續發出關于做好清明節祭掃期間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其中,多地明確暫停實地祭掃活動。如貴州省民政廳發出公告,清明節期間將暫停任何形式的實地祭掃、集體公祭、集體告別、骨灰集中安放等聚集性活動;黑龍江省民政廳發出通知,清明節期間,全省各殯儀館(服務中心)、公墓、骨灰堂等殯葬服務機構暫不舉辦守靈、公開告別、現場祭掃等活動;湖北武漢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在暫停現場祭掃服務的同時,推出了集體祭掃、網絡祭掃兩種便民服務。

            湖南百姓可通過湖南省民政廳發布的“云上清明”微信公眾號進行網絡祭掃。何萌攝

            在疫情防控風險較低的地區,清明期間可以現場祭掃,但均明確需要提前預約,現場亦將嚴格管控、錯峰祭掃。

            “我們提倡市民盡量取消實地祭掃,或者延期開展祭掃活動,確有實地祭掃需求的,按日分時段限流預約祭掃。”湖南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四級調研員何波介紹說。

            在重慶,全市171個殯葬服務機構(含公墓陵園)自3月25日起開展預約現場祭掃服務。當地明確,每個墓位(含合墓)祭掃人員不超過3人。

            網上祭掃成共識,“云端”也能寄哀思

            網絡祭掃推出多年,一直不慍不火,在這個特殊時期,卻成為疫情防控與表達哀思的最佳平衡選擇,快速被人們接受。網絡時代下方便快捷的“云端祭祀”,也讓許多人在這個清明有了別樣的體驗。

            安徽桐城居民俞晶晶在網上為先人建墓。 李晶晶攝

            3月22日,在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龍眠街道太平社區,居民俞晶晶在社區志愿者的指導下,在網上為先人建墓、獻花,并抒寫感言寄語,表達自己的哀思。

            當天,桐城市全面開展“2020清明文明祭祀·網上祭祀”活動,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隊伍,引導群眾文明祭祀,推進移風易俗。僅太平社區就有50名小區單元長,當起文明祭祀的示范者。。

            “以前我們都是去墓地祭拜爺爺,今年有疫情,社區一宣傳,我們就決定在網上祭祀,這樣既不聚集,又安全環保。想念爺爺了,打開網站就能看,也很方便。”俞晶晶說。

            貴陽市第十五中學初三學生通過“云祭掃”向革命先烈獻花寄語。 趙松攝

            今年清明,各地也紛紛組織開展“清明祭英烈”的網上主題活動。

            登錄中國英烈網“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平臺,為英雄獻花,瀏覽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并寫下自己的感言寄語……3月30日,在老師的指導下,貴州省貴陽市第十五中學初三年級的20余名同學,完成了對革命先烈的“云祭掃”。

            活動結束后,很多同學深有感觸,“網上祭英烈雖然少了些現場感,但卻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更加詳細地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跡,感受革命時代的艱苦卓絕,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心祭”重于“形祭”,生者平安是對逝者最好告慰

            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是有名的僑鄉,有近20萬華僑分布在世界各地。為了滿足戰“疫”期間華僑回鄉祭祀需求,3月18日起,文成縣玉壺鎮推出“云祭祀”文明代祭祀活動。在玉壺鎮塔坪公墓,工作人員通過微信連線海外華僑,直播打掃衛生、鞠躬、獻花等代祭事宜。

            “你看,這里都祭掃干凈了。我們還送上了公益鮮花,你們安心在國外好好居家,做好防護措施。”玉壺鎮代祭祀員胡志朗,在連線中對遠在意大利的華僑趙東磊說。

            看到先輩的墓碑,趙東磊非常感動:“這個是我爸媽的公墓,因為疫情影響,我們暫時回不來,你們想得太周到,真的太感謝你們了!”

            除了網上祭掃,委托祭祀、小規模家庭追思,也成為今年疫情之下不少人的選擇。

            寧夏銀川市民王孝友,父母墓地在老家內蒙呼倫貝爾草原。清晨,他擺上涼茶、水果和面點等父母之前喜歡的食品,誦讀體現孝道的國學經典。

            “這樣既能緬懷先人,又能教育孩子,已經得到了子女和侄兒的認同。” 王孝友說,“今年我準備把全家人共同家祭的現場,拍成小視頻,分享給遠在內蒙的親人。”

            貴陽市一家長和學生自發在網上參與祭奠活動。 石傳玨攝

            采訪中,也有部分市民認為新式祭掃缺乏儀式感,不如現場祭掃體驗感強。對此,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彥章說,“網上祭祀、預約祭掃等,是疫情防控與表達哀思的最佳平衡點。雖是非常情況之下的務實選擇,但網上祭祀、清潔祭掃,值得將來大力提倡。”

            “生者平安是對逝者最大的告慰。祭掃重在表達感情,只要有真摯的情感,同樣可以表達敬仰,追思親人。”貴州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清明祭掃轉入“云端”,既是疫情期間的選擇,也是在堅守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創新,未來將會繼續進行推廣,讓其成為傳統祭掃方式的有效補充。

            華中師范大學非遺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孫正國也認為,網上祭掃、預約掃墓都是在尊重傳統的同時,進行的社會治理模式創新,適應大眾網絡生活方式,有著廣泛的適應性與良好前景。孫正國建議,政府可以將新的祭掃方式納入清明節日文化系統中,建立政府公益性祭掃平臺,形成政府與民眾共創共建的文化傳承平臺。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