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十七年磨一劍 那個愛“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小女孩長大了

            2020-03-27 21:08:31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十七年磨一劍,那個愛“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小女孩長大了

              時間:2020年3月27日

              地點:武漢雷神山醫院

              作者:上海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仁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李佳

              2020年3月27日,我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的第37天。

              今天,被一位老先生刷屏。

              “They ask for my availability, and I said yes。 When you decide to be a doctor in life, you get involved。 I swore an oath。 Afraid of getting sick? Then it is better not to be a doctor。”

              這位老人,是85歲的意大利麻醉師Giampiero Giron。意大利,是歐洲COVID疫情的中心,累計確診8萬例,6000多位醫護人員感染,39人殉職。中國先后派出3批專家組趕赴意大利。

              白衣執甲,受命于危難之間。

              Getting involved,使命與抉擇

              17年前,我在同濟大學醫學院讀研究生一年級。那一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記憶里,也印在了一代中國人的記憶里。

              因為,那是2003年,世界認識了一個新的疾病,叫做SARS,老百姓更多地稱之為“非典”。很多的記憶已經不再清晰,然而,那一年的觸動,卻銘刻于心。

              我參加了學校的志愿者隊伍,給同學們分發口罩,消毒校園;我接聽上海市防治非典健康熱線,接電話接到說不出話;我寫出《非典下的收獲》,被《文匯報》刊登在“成長筆記”專欄。。。。。。當聽說醫護人員爭相奔向前線的時候,我在文章里寫道:“在危難的歷史關頭,白衣戰士的責任感是他們腦中唯一的念頭,清晰地凸顯出來。”

              其實那時的我,并不很懂。?

              17年之后,我懂了。

              當我的老師和朋友們在大年夜緊急去了武漢,當援鄂的隊伍一支接一支地出發,我感受到了戰爭的氣息。是的,這就是一場戰爭,一場靠決心、勇氣和才華決勝的戰爭,一場靠愛決勝的戰爭。

              總有些征程需要出發,不管環境如何艱險。因為,我們無法置身事外。

              我是風濕免疫科醫生,并不是救援的第一梯隊。所以,我一邊待命金山公衛,一邊和同事們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寫文章解答風濕病人在新冠時期的困惑,參加患者的網絡答疑,回答老病人微信咨詢,幫他們聯系急需又買不到的藥物。。。。。。我也記下了自己每日的憂心忡忡,正如張文宏老師所說:“我們是一群焦慮的人。”

              然后,當醫院開始在全院招募援鄂隊員的時候,我報了名。接到緊急出發通知的那個夜晚,我忽然心安了。

              生命里,總有一些事,是你注定要去做的。

              2月19日,我和上海第八批援鄂醫療隊一起啟程奔赴武漢。在機場,媒體記者錄下了我的話:“每個人生來都不是英雄,然而,我們有自己的使命,這是我們作為一名白衣戰士的光榮。”

              沒錯,是使命;所以,并不需要抉擇。

              需要面對的是,練習“性命攸關的脫衣服”時的緊張,第一次走進負壓病房兩重門時的忐忑,以及看到那些期待你的危重病人時候的從容。

              因為知道,我來了,我可以做些什么。

              To be or not to be, 思考和成長

              在COVID的治療中,沒有人是專家。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在上海的時候,我就無數次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平生第一次如饑似渴地閱讀所有的指南和文獻,了解疾病的特征,預后不良因素和各種治療。而在網絡中,對病毒的來源,傳播和變異也有著很多的爭議。

              我們并不僅僅是醫生,我們還是科學工作者。

              我和我的免疫學老師討論COVID的免疫學機制;和ICU導師分析病情和危重病人的救治;聽呼吸科老師分析肺部影像和呼吸生理的變化;和本治療組的老師們思考每一個患者的救治方案。

              我覺得“有效的抗病毒,生命支持和對癥處理”是最重要的原則。在沒有特效藥物的前提下,穩定生命體征和臟器功能,保護和激發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控制繼發感染,爭取康復的時間,是我們每日最重要的職責所在。

              新冠的指南不斷變化,文獻迅速增加,各種臨床實驗層出不窮。我們能做的,不僅僅是“依樣畫葫蘆”,還要用自己的實踐經驗來驗證理論,修正理論。

              因為,這一直是科學進步的途徑。

              我在風濕科病房學到的所有關于免疫,感染和重癥的知識,我過去一年來讀過的臨床研究書籍、聽過的講座,和COVID診治中不同專業醫生對我的教導,都成為這次戰斗中的武器。

              值班時,我分析病人的每個指標和病情變化,思考下一階段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預后;休息時,我看文獻,參加業務學習,聆聽經驗分享。總有一些患者會讓我們覺得束手無策,然而,總有一種信念要努力到最后一刻。拯救生命的,不僅僅是愛和關懷,更是知識和經驗。

              在我的家里,有一張黑白照片,是幼小的我和爸爸媽媽在武漢長江大橋的合影。人生中第一次看大橋,第一次坐渡輪的經歷,被留在了美麗的黃鶴樓邊。2020年的春天,又回到闊別已久的武漢。馳援雷神山滿月的時候,我在微信里寫下8個字“為愛而生,與夢同行”。

              今天,成為4萬白衣戰士中的一員,那個愛“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小女孩長大了。

            (責任編輯:DF522)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